-
1 # 張繼勞
-
2 # 吾是四五六
《聊齋志異》中寫斷案的小說也佔一定的比例。與前人的作品比,《聊齋志異》的這婁作品寫得更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之一是抓住了精彩的細節。古今作案的人,在作案前往往周密籌劃以掩飾罪跡,但總會有千慮之一失,這就是可以找到罪證的某一個關鍵的細節。破案者找到這個細節,可以使真相大白:小說家找到這個細節,可以使小說精、、、、、、。
-
3 # 近代歷史
《聊齋志異》的三大主題是:
1、愛情故事,佔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
2、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作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齡在這方面很有發言權,《葉生》《司文郎》《於去惡》《王子安》等都是這類名篇。
3、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極具社會意義,如《席方平》《促織》《夢狼》《梅女》等。
擴充套件資料:
《聊齋志異》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大約在四十歲時,他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創作《聊齋志異》。
據說,蒲松齡曾為了蒐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蒐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聊齋志異》作者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回覆列表
《聊齋志異》中寫斷案的小說也佔一定的比例。與前人的作品比,《聊齋志異》的這類作品 寫得更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之一是抓住了精彩的細節。古今作案的人,在作案前往往周 密籌劃以掩飾罪跡,但總會有千慮之一失,這就是可以找到其罪證的某一個關鍵的細節。破 案者找到這個細節,可以使真相大白;小說家找到這個細節,可以使小說精彩成功。
《聊齋志異》中的案情小說,幾乎每篇都有一個精彩的細節。
《折獄》寫了兩個案件,斷案的是蒲松齡所崇拜的費祉。第一個案件的前半部分頗有點像莫泊桑的《項鍊》。淄川西崖莊賈某,“妻王氏將詣姻家,慚無釵飾,聒夫使假於鄰。夫不肯;妻自假之,頗甚珍貴。歸途,卸而裹諸袱,內袖中;既至家,探袖已亡。不敢告夫,又無力償鄰,懊惱欲死。”她的結局比《項鍊》中的主人公還慘,被拾得包袱的周成害死其夫 ,自己也自縊而死。這是一件“殊少端緒”的疑難案件,半年尚未破獲。但“隨處留心”的費公,發現了一個重要細節——納賦人周成的包袱與被害人賈某身上的包袱都刺繡著萬字文,“是出一手也”,於是查獲真兇。
第二個案件,寫阿甲妻與王五私通,謀殺本夫而嫁禍於人。費公揚言:“但得全屍(因屍無頭),此案即消,消案後速可醮也。”費公正是抓住了報案人頭者和投婚狀者俱為王五一人這樣一個細節,把罪犯審出。
《太原獄》寫淄川孫進士審理一件姑媳互訟與人通一案,被訟為姦夫者則聲稱兩無所私。孫公便命二婦以刀石擊殺姦夫。於是從“婦銜恨已久,兩手舉巨石,恨不即立斃之;媼惟以小石擊臀腿而已”這一細節中,辨明與姦夫通姦者為誰。
《詩讞》寫周亮工任青州道時,審理一件殺人案,透過罪犯丟掉一把扇子這個細節,辨明“ 賀被殺在四月上旬,是夜降雨,天氣猶寒,扇乃不急之物,豈有忙迫之時,反攜此以增累者,其嫁害可知”,從而審出真正的兇手。
《於中丞》寫于成龍審一件疑案,也是透過細節發現疑點。強盜偽裝成護送用床抬著的病婦 ,但“豈有少婦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交手護之,則知其中有物矣;若病婦昏聵而至,必有婦人依門而迎,止見男子,並不驚問一言,是以確知為盜也”,這一系列的細節,都成為破案的鑰匙。
至於《胭脂》中,吳公已指為鐵證如山,而施公愚山看了宿介的申冤控狀,拍案曰“此生冤也”,也是從狀子中的細節“反覆凝思”而作出的推斷。所以蒲松齡在“異史氏曰”中嘆道 :
“甚哉!聽訟之不可以不慎也!縱能知李代為冤,誰復思桃僵亦屈!然事雖闇昧,必有其間, 要非審思研察,不能得也。嗚乎!人皆服哲人之折獄明,而不知良工之用心苦矣。世之居民 上者,棋局消日,被放衙,下情民艱,更不肯一勞方寸。至鼓動衙開,巍然坐堂上,彼嘵 嘵者直以桎梏靖之,何怪覆盆之下多沉冤哉!”
這就是說,只有認真調查研究,善於從細節入手,才能審斷無誤。古來冤假錯案很多,至今也難免。近讀《春秋》雜誌上刊載的《半個世紀前的一起特大錯案》,即因“人證物證不實”、“偵察工作草率”、“案情分析不透”及“存在刑訊逼供”四大原因,形成錯判,枉殺了六個無辜。不善於發現細節,也是偵察工作草率的一個突出表現。正如文中所舉:“案發現場的七九彈殼頂火帽頂痕粗而淺,而潘立振使用的七九彈殼頂痕細而深。這個明顯的不同 ,在第二次物證檢驗時,曾有不同意見,但未被採納。”由此可見,既要發現細節,還要重視細節和巧妙地利用細節,才可以去偽存真,把案情引向大白。
細節能向破案者提供成功的機會,而在古今小說中細節當是靈魂。有人說閱讀中有時會忘記人物、情節、題目,惟有一些活過來的細節留存記憶,甚至混入真實的記憶中。這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