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缽缽兒香

    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阿拉伯文字起源於第三系列阿拉米文字的派生體—奈伯特體。 奈伯特體是公元四世紀居住在阿拉伯半島北部的奈伯特人創造的。

  • 2 # 使用者5620642497623

    伊斯蘭教前的阿拉伯文

    阿拉伯文的前身是阿拉米文。阿拉米文字是大約3000年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閃米特文字,因為當時的世界文明中心就在西亞,所以當時的阿拉米文字更象21世紀的英語——全球通用。阿拉米語屬於北閃米特語,其發源地很可能是今天的敘利亞以及兩河北部地區,之後隨著商貿逐步走向全世界,並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全球文化格局。與中國接壤的兩個大國,印度和波斯都曾經使用過阿拉米字母,並在某些階段裡以之為“官方語言”(阿契美尼德等2王朝(伊朗)和孔雀王朝(印度)等)。阿拉米文字,其前身是腓尼基文字甚至是原始西奈文字,並且也不能很好地將他們剝離開來分析。

    阿拉米語在全世界盛行了1000年,到公元元年前後,隨著希臘帝國、羅馬帝國這些歐洲勢力對西亞的衝擊——這事實上也是歐洲文明開始崛起的象徵——阿拉米文字和語言開始勢力微。這一語言文字現象在2千年前的轉換,說明了西亞即將走出它獨霸天下的輝煌階段,與之抗衡的歐洲文明即將替代西亞文明地位。這也是全球人類文明板塊的一個大挪移。語言與文明發展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語言文字的盛衰與文明的盛衰聯絡在一起。

    伊斯蘭教時期的阿拉伯文

    公元7世紀,西亞文明隨著伊斯蘭教再次崛起。阿拉伯知識分子大量翻譯軸心時代的古典希臘著作,為保留傳承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隨後的中世紀時期,歐洲又從阿拉伯文明中翻揀出昨日輝煌,然後有所謂“文藝復興”,其威直達現代文明。歐洲文明兩次崛起都接受了來自西亞文明的哺育,而且當然都是透過文字語言來實現的這一目的。而所謂“阿拉伯數字”正是這“第二撥浪潮”中的一件趣事。

    阿拉伯語也屬於閃米特語,但與阿拉米語不同的是,它屬於南支;它的興盛與伊斯蘭教聯絡在一起,而伊斯蘭教的起源在阿拉伯半島偏南地區。從本土而言,我們可以說,是阿拉伯語取代了阿拉米語,同時取代的還有他們的文字(本文裡的許多“語言”實際上包括了“文字”。)

    阿拉伯語在公元前已經存在,形成文字是語言誕生後1000年的事情。阿拉伯語也與其他多數人類語言一樣,是鑑戒和學習周邊語言的基礎之上逐漸形成的。北邊的波斯語,西邊的埃及語,甚至還有印度的梵語都在阿拉伯語中留下深深痕跡。

    閃米特語在語言學特徵上都具有“三子音”特性,這點也可以在觀察中國古音中加以留心,確實也有類似痕跡。它有一個“網格”測試很有意思,可以試用看下中國古音的情況。另外從語法而言,阿拉伯語屬於屈折語。黏著語屬於比較落後原始的語言,但也不妨看看它好的一面,那就是簡單。所以,說不了以後人類“返璞歸真”都“黏著”了也說不了。屈折語過於複雜的起碼是不利於學習傳播,所以簡單化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一個趨勢。

    阿拉米語當初以商貿通行全世界,大約千年之後的阿拉伯語以宗教推廣到全世界。

    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宣教16年之後,很快征服了巴勒斯坦、敘利亞和黎巴嫩、埃及、利比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馬耳他。 公元710年,阿拉伯人佔領了西班牙,一直到1493年這裡一直是伊斯蘭教歐洲重鎮;連帶的還有葡萄牙。但穆斯林最終在西南歐被阻止在法國的納爾磅城下。在東南歐,愛琴海擋住了穆斯林的軍隊,但阿拉伯文化濃重的痕跡越過小亞西亞直達希臘。在北方穆斯林穿過中亞到達東歐和俄羅斯南方地區。在東南亞地區以及印度次大陸,阿拉伯人接踵而至,至今那裡依然是穆斯林聚居的地區。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深入全球各地的路線與深度,就是當年阿拉米商人所達效果。但有一點不同的是,當年阿拉米文字時期,全球各地沒有穆斯林時代碰到那樣頑強的抵抗,因為當時許多文明未起,比如在歐洲穆斯林遭遇法國基督教勢力的有效阻擋,或正是為了潛在抵抗穆斯林,(從宏觀上看),當地的政治勢力很快接納了基督教,加強了基督教在歐洲的勢力。幾次歐洲“十字軍聖戰”看似以失敗告終,但實際上基督教文化獲得了空前的勝利,他們在歐洲獲得了決定性的凝聚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冉·阿讓偷一片面包被判5年,符合法國19世紀時的現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