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育科學站
-
2 # 愛數學做數學
長年從事一線班主任和數學教學任務,老實說,沒法解決的矛盾和問題還不少,試著一一列舉:
一、老師教學要求和家長陪伴學習之間的矛盾。這麼多年以來,可以說,老師與家長齊心協力的現象還是很少見,而一旦心往一塊兒想了,理念又吻合,那這樣的學生往往就是學霸或即將成為學霸。
我主要是指教育理念上的差異,例如老師持正面管教理念,對學生以鼓勵、引導為主的教學行為,而家長卻充滿焦慮,隔三差五地挑學生的毛病,很少正面鼓勵。那麼教學要求和家長陪伴學習之間,就產生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可以說,是朝兩個相反的方向努力,而夾在中間的學生,會無所適從,當然,最終多半是朝家長努力的結果偏移。
2008屆畢業生中,就有這樣一個鮮活的例子,學生張某,學習成績中等偏上,但較為努力,性格內向,張媽媽卻是急性子,風風火火那種,成天在家裡嘮叨。我在學校經常鼓勵她,找出她身上的閃光點,並且還透過電話與家長聯絡,告知我在學校對她的表揚,可是每次在電話中,張媽媽都會把我的表揚反駁掉,然後回家後依然如故,作為班主任,我幾乎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她在臨近畢業時放棄學習,每天回家看小說漫畫,最終以全校倒數第三的成績畢業。
之所以說這個矛盾沒法解決,是因為家校交流的作用是有限的,並不是所有家長的理念都能透過家校溝通與老師的教學理念契合,畢竟,要改變一個成年人的觀念,是一件極難的事。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則、原理和現行教育評價體制之間的矛盾1、因材施教原則與平行班分班制之間的矛盾
將學習能力或學習基礎相近的學生集中到一個班級進行教學,是最有利於學生和老師的一種方式,也是最為公平的一種方式。而平行分班,則打亂了這種次序,導致每個班級內部都會有分化,而這種分化並不會隨著學習的進行而消除,而是逐漸增大,直到最後完成兩極分化。而隨之而來的對老師教學的要求中,抓兩頭,帶中間,事實證明耗費老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依然如舊。二十餘年的教學生涯中,無數次經歷學生從初一到初三的分化,無論和哪位任課老師搭班,無一例外。
2、潛移默化原則與考核唯分數論之間的矛盾
教育是個慢過程,老師在課堂上講一節課,其短期效果是第二天的作業完成情況,中期效果是考試中對這節課知識點的掌握,長期效果是學習這節課時經歷解決問題的方法。
經常有人問,初中生學數學的那些東西,未來有什麼用?說實話,這些知識本身,沒有用。你一個未來當醫生的,哪裡又會用到三角形全等?但是,你在當年學習三角形全等的時候,經歷的那些過程,會受益終身。例如全等三角形有不同的形狀,醫生面臨病人的不同症狀(假設同屬感冒),但處置的方式卻是類似。所以我會告訴學生們,你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未來是一定會遺忘的,但遺忘後剩下的東西,就是你的收穫,也是我要教你的。
但考核則完全不同,沒有一種考核時效長達十年甚至幾十年,一般而言,對老師的考核在半年或一年,而對應考核內容進行教學,則是快速獲取評優評先資格的捷徑。考核需要的資料通常是分數,包括學生考試成績、領導對老師的打分等等。
這就完全沒法調和了,一個長期、一個短期,更要命的是,短期行為註定是不利於長期行為的。
3、教育的良心與老師薪酬之間的矛盾
之所以把這條放在最後,也是因為這個矛盾目前已經激化,結果是大量優秀老師辭職,離開教學崗位,而接替進來的新老師,無論在品行和專業上,都比不上離開者。
教育教學說到底是一個良心活,很多事兒,做了別人是看不見的。例如為了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需要不斷進行反思和學習,而這個過程,並沒有任何學校領導或同事看見,根據目前現行的考核制度中,看不見等於沒有做這一原則,不會納入薪酬計量。
簡單舉一個例子,關於備課,同樣一節課,需要準備的工作其實是很多的,先閱讀教材和教參,悟透之後再思考學生實情,決定如何進行課堂實施。而認真進行了上述過程的老師,無疑屬於良心老師,當然,其教學業績通常也是最好的。而另一種備課,就是下載PPT,列印教案,然後進教室。這種老師在備課環節所花費的精力,與前者如何進行比較呢?透過成績嗎?不一定科學。
我們知道,在短期教學行為中,有一種是被大量使用的,就是刷題。刷題可以在短期內對某個知識點進行強化,效果非常明顯,也就是說,不認真備課,一味刷題的老師,在短期效果上可能還會優於精心備課的老師,那麼在取得薪酬上,半年一次的考核,直接後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直到三年後中考顯出原形,方才後悔莫及。
老師勞動的價值,與所獲得薪酬的價值,並不完全對等,尤其是那些認真的老師們。我們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事實來說明這個問題,某公立學校數學老師,三線城市,一個月打卡工資3000-4000,而辭職後去培訓機構,一個暑假下來,至少10W。當然,該老師教學業績好,教學水平高,否則培訓機構也不會想方設法挖人走。
教育,物件是人,而人性複雜程度,遠超過世間一切事物。
矛盾,不可避免,而解決矛盾途徑,肯用心才能最終解決。
回覆列表
這是我的看法:
一、教和學的矛盾,老師有教學任務,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將知識清楚地、完整地傳給學生。可老師辛苦準備的課程,學生不一定能理解或理解得不透徹。這是一對矛盾。
二、講課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的矛盾。作為老師,想講得深點,講透徹點,必須要有一定的廣度,有鋪墊才行。司空見慣時間不允許、學生未必理解。
三、學生理解能力高、低的矛盾。這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還有其它矛盾。在這些矛盾中,第一對矛盾是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