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奮鬥的二本生

    古代沒有媒體,但是屈原的事情卻能讓全天下的人們知道。這和屈原的創作有關。屈原是位愛國詩人,他的詩流傳度非常高,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當時,所以我認為人們知道屈原的事蹟和他的詩有很大關係。

  • 2 # 熊娃運動

    哈哈哈,我來開個腦洞,會不會是粽子的緣故,粽子其實蠻好儲存的,如果有人出遠門或者有人來,被別人發現這種奇怪的食物,就會問,“誒?你們吃的這是啥,咋那麼奇怪,還要用葉子包起來

    然後知道的人就會回答“哦,這是為了紀念屈原,啊,他balabalabala……”

    一傳十十傳百粽子也被人知道了,屈原也被人知道了。

    抖個機靈,別當真。祝大家端午快樂。

  • 3 # 人生無簡史

    端午節有紀念屈原的寓意。在古代雖然沒有如今這樣發達的媒體環境,但是屈原在當時的名望和地位,卻不是一個普通人所能及的。

    屈原是中國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就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

    但是好景不長,自楚懷王死於秦國以後,屈原就被放逐於江南。之後楚頃襄王在位不足20年間,楚地已被秦國攻破多處。在公元前278年,也就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國白起進一步攻下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的逃難。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於農曆5月5日投汩羅江自盡。屈原當時已有62歲。

    從這個簡要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屈原在當時,還是有挺高的社會威望和影響力的。一個政府高官以身殉國,這一事件必然會流傳開來,雖然沒有發達的媒體傳播。但是透過人們的口口相傳,感念屈原的愛國熱忱,人們自然會代代銘記這位政治家的英名!

  • 4 # 金沛浩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之忠臣,良臣丶賢臣。其主張聯齊抗秦,楚一度在其改革主張之下成為與秦不相上下的強國,後因朝內奸佞讒言被排擠,流放江南,楚終以不敵秦而屢戰屢敗,屈原悲憤交加,終以投江自殺於汨羅江上,其選時正乃農曆五月初五的傳統端陽祭日。

    人類的成長類似於人的一生成長過程,人類的生存發展不但與自然抗爭以求生息繁衍,而同時人類自身內部有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吐故納新的爭鬥。屈原以自殺為抗爭手段以明志,實為可惜,貌似在楚以失敗的結果示世,實乃是一個偉人的壯烈舉動給世人以警示,在諸多中華民族歷代所有的傳統節日裡唯有端陽節以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為主流的節日已經二千餘年了,其規模之隆重之感人之廣世所罕見。而紀念形式在全中華民族中也是呈現出雖各異而實同多姿多彩的壯觀景象,不得不使今人深思。

    為何在古代媒體不發達的情況下能如此廣為傳播?此問甚好,一問中的。恰已能說明民聲民心是多麼的重要,文之前己有陳述,人們崇尚的精神是什麼呢?在端午節的紀念活動中其盛其廣其感人從古至今人民心中是最明瞭的了。

    但願在人們在紀念屈原的同時應想到我們中華民族是凝聚力多麼強大的民族!

  • 5 # 流沙原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在本人《端午節,並非因紀念屈原而生,端午一風俗也影響世界!》一文中有詳盡的表述:端午節源於中國古代江浙地區吳越部落的祭祀禮。吳越百姓以龍作為部族圖騰,在每年五月五日,舉行盛大圖騰祭,是古代吳越民族舉行祭祀的節日,後來逐漸衍化而成“端午節”,流傳到中國大部地區,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形成的時間遠早於屈原時期,並非因紀念屈原而生。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浴蘭節、女兒節、正陽節、天中節、詩人節等等,也說明了端午節起源說法的多樣性。有紀念人物說,分別為紀念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越王勾踐、介子推等;還有起源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邪說等等。但流傳最為廣泛的是紀念屈原說,這個故事無需贅述,因為是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

    中國古代人民把屈原投江這個故事附會於端午起源之中,也正是反映了人民對屈原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的熱愛。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並得到廣泛傳播。他的縱身一跳,更為百姓所痛惜,故為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所以說,雖然古代沒有媒體,屈原投江的事情,隨其充滿愛國情思的偉大詩辭,而得到廣泛的傳誦和傳播。

    以屈原投江故事為代表的種種端午起源傳說,寄託著古代勞動人民對和平安康生活的渴望,反映著人民對孝悌忠信美德的崇尚,是我們中華民族更需要傳承和弘揚的優秀民族文化。

  • 6 # 幸福有你3833

    今天人們的話說端午與屈原有關是肯定的。但這種因果關係的確立與形成,應該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紀念的方式與內容也是逐步地充實和完善的,以至於成為了如今的“端午文化”。那麼,當時屈原這一壯舉又是怎麼留傳的?我認為:

    首先,以其曾有的顯赫地位的影響力。屈原出生於楚王同姓的貴族,官至左徒(相當於副宰相)要職。任職期間主張“舉賢授能”,是一位“博聞強志,明於治亂”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理想、有遠見和剛正不阿的愛國志士和勤政愛民之人。

    其次,透過作品來傳播。屈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先後的兩次流放中寫成的。《離騷》堪稱代表作,才氣縱橫,感情起伏;其它的作品也都反映和表達了詩人救國無門的極端痛苦和憂傷,併為後人廣為傳誦,其精神在人民中得到永生。

    第三,在於民間傳頌和歷史記載。屈原的兩次放逐,遍及了漢北和江南一帶,瞭解了風土人情,也傳播了愛國思想。他那不忘祖國安危和眷戀故國的情感留在了他的詩裡。人民記住了他,歷史記載了他。

    總之,屈原的偉大,起源於他人品和作品。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定格了他不屈的愛國精神和不朽的詩篇,值得人民永遠的緬懷,並代代相傳,也成就出了印跡民風民俗的“端午文化”,還將繼續傳播和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天做醬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