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的是一位雕刻家在藝術源泉枯竭的時候,邂逅了一位修道院收養的少女,該少女有著超俗的氣質,更可貴的是擁有那天使般的微笑,這重新激起了雕刻家的藝術創造力。於是雕刻家將她帶離修道院,兩個生活在一個遠離塵囂的地方,雕刻家以少女為原型,準備創造他最完美的雕像——“天使的微笑”。 但事與願違,他創造出了“兒童的微笑”、“情人的微笑”甚至“娼婦的微笑”等作品,但無論如何雕刻家都無法神似地雕刻出少女那“天使般的微笑”。 雕刻家酒醉而歸,卻不見那天使般的少女,他焦急地四處尋找,但始終尋覓不到“天使”所留下的痕跡。在復活節過後,他偶然走過市場,看見一家商店懸著一副“死麵具”,當店員告知那面具是民間不知名的藝術家以塞納河溺死的一個無名少女的微笑著的死亡面容為原型,鑄造而成時,雕刻家驚慌失措地消失了。 小說最後一句話是文章的文眼,作者是這樣寫的:如今那副死麵具早已失落,而它的複製卻傳遍了許多歐洲的城市。帶著永久的無邊的微笑好象在向我們談講著死的三昧。 《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是散文體裁的書籍,作者是馮至。本書主要講述了一位雕刻家邂逅了一位修道院的少女,因為他不能畫出少女的笑容而放棄,最後少女死在塞納河畔的故事。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後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發表新詩。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遊及其他》,記錄自己大學畢業後的哈爾濱教書生活。1930年赴德國留學,其間受到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五年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返回戰時偏安的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大任外語系教授。1941年他創作了一組後來結集為《十四行集》的詩作,影響甚大。馮至的小說與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說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蟬與晚秋》、《仲尼之將喪》,四十年代的等;散文則有1943年編的《山水》集。
敘述的是一位雕刻家在藝術源泉枯竭的時候,邂逅了一位修道院收養的少女,該少女有著超俗的氣質,更可貴的是擁有那天使般的微笑,這重新激起了雕刻家的藝術創造力。於是雕刻家將她帶離修道院,兩個生活在一個遠離塵囂的地方,雕刻家以少女為原型,準備創造他最完美的雕像——“天使的微笑”。 但事與願違,他創造出了“兒童的微笑”、“情人的微笑”甚至“娼婦的微笑”等作品,但無論如何雕刻家都無法神似地雕刻出少女那“天使般的微笑”。 雕刻家酒醉而歸,卻不見那天使般的少女,他焦急地四處尋找,但始終尋覓不到“天使”所留下的痕跡。在復活節過後,他偶然走過市場,看見一家商店懸著一副“死麵具”,當店員告知那面具是民間不知名的藝術家以塞納河溺死的一個無名少女的微笑著的死亡面容為原型,鑄造而成時,雕刻家驚慌失措地消失了。 小說最後一句話是文章的文眼,作者是這樣寫的:如今那副死麵具早已失落,而它的複製卻傳遍了許多歐洲的城市。帶著永久的無邊的微笑好象在向我們談講著死的三昧。 《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是散文體裁的書籍,作者是馮至。本書主要講述了一位雕刻家邂逅了一位修道院的少女,因為他不能畫出少女的笑容而放棄,最後少女死在塞納河畔的故事。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後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發表新詩。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遊及其他》,記錄自己大學畢業後的哈爾濱教書生活。1930年赴德國留學,其間受到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五年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返回戰時偏安的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大任外語系教授。1941年他創作了一組後來結集為《十四行集》的詩作,影響甚大。馮至的小說與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說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蟬與晚秋》、《仲尼之將喪》,四十年代的等;散文則有1943年編的《山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