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默然淺笑5094447

    第一苦,第二遠,第三受罪,發配過去是讓你幹活的,當畜生用,遠是因為古代交通不便利,很多人沒到目的地就類似半路上了,受罪最大的是那裡冬天最冷二三十度,幹活不給你發棉衣和柴火取暖,冬天那個滋味你可以體會

  • 2 # 聶作平

    寧古塔在今天的黑龍江省東部的海林和寧安。《研堂見聞雜錄》中記載:“按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華人亦無至其地者。”

    從北京到寧古塔,距離已達到流放的最高標準,即稱為煙瘴的4000裡,費時需四、五個月,不少人根本沒走到寧古塔就已倒在險惡的路途上。康熙初年,朝廷終於良心發現,規定流徙寧古塔的犯人不得於冬月至次年七月的寒冷季節上路,以免犯人因衣衫單薄,凍死於途。

    曾被流放到這裡的方拱乾,對寧古塔的惡劣自然條件有記載:“四時皆如冬。七月露,露冷而白,如米汁。流露之數日即霜,霜則百卉皆萎。八月雪,其常也。一雪地即凍,至來年三月方釋。五六月如中華二三月。”

    按清朝慣例,發遣到寧古塔的犯人,去向有二,一是為奴,就是影視裡常見的所謂“與披甲人為奴”,披甲人,即守邊將士;二是當差。

    為奴的命運最為悲慘。一旦為奴,就意味著已經沒有絲毫人身自由,這些奴隸的命並不比一匹馬一頭牛更重要。如果奴主願意,他們可以將奴隸處死而不須負任何法律責任。那些帶著如花美眷一同流放的流人,命運尤慘:奴主為了佔有他們的女眷,往往將礙手礙腳的男性殺死。

    與為奴相比,當差相對好得多,他們的去處是到官莊勞動。這些官莊每莊10人,1人為莊頭,9人為壯丁,“非種田即隨打圍燒炭”。每個人一年上交糧食12石,草料300束,豬肉100斤,木炭100斤,石灰300斤,蘆葦100束。

    流人們在類似於奧斯維辛勞動營的官莊裡起五更睡半夜地終日勞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凡家中所有,悉為官物”,然而即便這樣,還要算燒了高香了。畢竟與為奴比起來,他們多少有點人身自由,遇到朝廷大赦,還有可能返回故鄉。

  • 3 # 歷史百家爭鳴

    看過清宮劇的人,想必對這一句臺詞不陌生,就是“將誰誰誰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這往往是皇帝為了懲罰犯罪大臣所說的,而官員們一聽到這句話,大多是戰戰兢兢,連忙向皇帝求情,要是皇帝不饒恕他們,他們大多會在家自殺。可能大家會疑惑了,皇帝不殺你都是好的,派你去流放,可能過幾年就重新任用你了,為什麼官員對於寧古塔這麼害怕,寧死都不去寧古塔呢?

    寧古塔不是一座塔,是東北的一個地名,是滿族的龍興之地,也是清朝發配官員的專屬地。清朝為了建設龍興之地,所以就派有罪的官員到寧古塔建設。清朝官員害怕流放去寧古塔是有原因的,大家都知道東北的冬天不是一般的冷,東北的冬天有多冷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東北,把冰棒放在外面都不會化,可想有多冷。而且東北不像現在有暖氣,清朝的時候條件還很簡陋,官員要是流放去寧古塔,生活可想而知有多艱難,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華人亦無至其地者。”要是讓你去一年四季都是冰封的地方,換你也不會樂意,何況是流放的官員,因為去那裡註定是要吃苦。而且清朝的時候,寧古塔開發程度不高,是個窮鄉僻壤,生活條件遠比不上京城,官員在京城時多是養尊處優,要是流放到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他們自然是抵抗的。

    但寧古塔也沒有那麼讓人害怕,據記載寧古塔是“俱極肥饒,故物產之美,鮮食之外,雖山蔬野蓛,無不佳者。皆無所屬,任人自取。”不過因為寧古塔在東北,換做是誰也不想去那體驗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發是布的好還是布藝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