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具體危害:
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在大陸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會引發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壞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地震可由地震儀所測量,地震的震級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以“里氏地震規模”來表示,烈度則透過“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地震釋放的能量決定地震的震級,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大,地震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戶7.2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00顆二戰時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的原子彈的能量。
破壞現象
直接災害破壞
地震直接災害是地震的原生現象,如地震斷層錯動,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所造成的災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壞,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破壞,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嘯、地光燒傷等。
地震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特徵是明顯的晃動。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鐘。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絡,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鬆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區域性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樑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洩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汙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次生災害
地震次生災害是直接災害發生後,破壞了自然或社會原有的平衡或穩定狀態,從而引發出的災害。主要有:火災、水災、毒氣洩漏、瘟疫等。其中火災是次生災害中最常見、最嚴重的。
火災:地震火災多是因房屋倒塌後火源失控引起的。由於震
地震海嘯
後消防系統受損,社會秩序混亂,火勢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釀成大災。
海嘯:地震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就是地震海嘯。
瘟疫:強烈地震發生後,災區水源、供水系統等遭到破壞或受到汙染,災區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故極易造成疫病流行。社會條件的優劣與災後疫病是否流行,關係極為密切。
滑坡和崩塌:這類地震的次生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和塬區,由於地震的強烈振動,使得原已處於不穩定狀態的山崖或塬坡發生崩塌或滑坡。這類次生災害雖然是區域性的,但往往是毀滅性的,使整村整戶人財全被埋沒。
水災:地震引起水庫、江湖決堤,或是由於山體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體溢位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災。
此外,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還帶來新的繼發性災害,如通訊事故、計算機事故等。這些災害是否發生或災害大小,往往與社會條件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
破壞程度
地震災害破壞程度,除了與震級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距震中遠近、震中區的地質條件、建築物的抗震效能、人們的防震搞震意識、應急措施和預報預防程度等有關。
地震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具體危害:
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在大陸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會引發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壞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地震可由地震儀所測量,地震的震級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以“里氏地震規模”來表示,烈度則透過“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地震釋放的能量決定地震的震級,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大,地震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戶7.2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00顆二戰時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的原子彈的能量。
破壞現象
直接災害破壞
地震直接災害是地震的原生現象,如地震斷層錯動,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所造成的災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壞,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破壞,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嘯、地光燒傷等。
地震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特徵是明顯的晃動。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鐘。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絡,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鬆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區域性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樑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洩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汙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次生災害
地震次生災害是直接災害發生後,破壞了自然或社會原有的平衡或穩定狀態,從而引發出的災害。主要有:火災、水災、毒氣洩漏、瘟疫等。其中火災是次生災害中最常見、最嚴重的。
火災:地震火災多是因房屋倒塌後火源失控引起的。由於震
地震海嘯
後消防系統受損,社會秩序混亂,火勢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釀成大災。
海嘯:地震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就是地震海嘯。
瘟疫:強烈地震發生後,災區水源、供水系統等遭到破壞或受到汙染,災區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故極易造成疫病流行。社會條件的優劣與災後疫病是否流行,關係極為密切。
滑坡和崩塌:這類地震的次生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和塬區,由於地震的強烈振動,使得原已處於不穩定狀態的山崖或塬坡發生崩塌或滑坡。這類次生災害雖然是區域性的,但往往是毀滅性的,使整村整戶人財全被埋沒。
水災:地震引起水庫、江湖決堤,或是由於山體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體溢位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災。
此外,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還帶來新的繼發性災害,如通訊事故、計算機事故等。這些災害是否發生或災害大小,往往與社會條件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
破壞程度
地震災害破壞程度,除了與震級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距震中遠近、震中區的地質條件、建築物的抗震效能、人們的防震搞震意識、應急措施和預報預防程度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