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570157507741

    唐代,鬼節鼎盛時各行各業的人們廣泛地歡度節日。在中國,七月十五日(注:農曆七月十五,鬼節)很早就是一個有更新意義的時刻,皇帝以新獲的時果薦與祖先,百姓視之為死亡與再生交會的標誌,這些並不奇怪。早先節慶中的這些主旨顯而易見,它們亦是中國節慶的一般特點,後來作為鬼節的一個重要部分而顯現出來。

    鬼節的其他組成部分源出中國以外。中國僧眾遵循的行事安排,大多出自印度,其中也包含七月十五日特別的慶典。對僧伽來說,這是達到頂峰及放鬆之日,安居終了,僧人自恣並換新袈裟。對出家者而言,該日帶來了禁慾修行後的輕鬆,亦是新年之始。這些僧人習俗也構成了鬼節傳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中國,佛教不是唯一的制度型宗教,道教教團,約與佛教教團同時,也開始在七月十五日舉行節慶。這是一勾校日,當日天神降至人間分別善惡為人添減天算。信眾懺悔並在道觀向道士進貢。因為這些儀式的歷史與象徵意義是中世紀鬼節慶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本章將對它們加以探討。

    鬼節舉行於陰曆七月十五日,該日在傳統中國意義頗多。必須記住中國的歷法(民國建立之前)部分基於月亮週期,部分與太陽年同步。卜德(Derk Bodde)寫道:

    “傳統中國的歷法……由以數字命名的12個月組成,每月始於新月,月滿為望。12個月共354天,這意味著每月29天或30天。月中的日子如月份一樣無專名,逐日累計數字。”

    “像其他地區一樣,中國製定曆法上的主要問題是儘可能地協調實際不同步的日月運轉。……中國的辦法是置閏月,通常間隔3年有時隔2年,這樣每19年置7個閏月。……中國的閏月不置於陰曆年末,相反置於任何兩月(正月、十一月、十二月除外)之間,這樣來保證冬至總是在十一月,春分在二月,夏至在五月,秋分在八月。最終結果是曆法中每年農曆新年(正月初一)在陽曆1月21日至2月20日間變動。”

    因此,農曆七月十五日總是滿月,該日在陽曆及農事年中則變化頗大。七月十五日總是落在夏至與秋分之間,它向來與成熟、暗淡及衰微相連,但它與太陽運轉的協調並不精確。七月十五日與農事節奏的準確對應因地域差異而更見削弱:在中國北方,初秋標誌著收穫的開始,而在南方,此時常是播種晚稻的時節。

    每月適合的農事及朝廷活動詳載於《月令》中,《月令》構成漢初禮儀著作《禮記》的一篇。《月令》展示出周天子理想化活動的圖畫,周天子的儀禮被認為是連線天道與人道。《月令》對漢代禮儀的形成影響頗大,它提供出一幅佛道行事產生前七月節奏的詳實可靠的圖畫。

    七月標誌著冷風霜露的降臨,如《月令》所記“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不僅是動物生活,包括植物生長亦開始趨於成熟、衰微。《月令》記述了皇帝立秋之儀:

    “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齊。立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還返,賞軍帥武人於朝。”

    同篇亦描述了天子及其祖先“嘗”新之禮,此禮將關注祖先崇拜與農業豐收的主題聯在一起:“是月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七月進行的其他禮俗,用祓除之法及男女雜處以迎世間更新。例如七月十四日舉行的“禊”。漢代該日,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們聚於水濱五彩篷帷下嬉樂豪飲酬唱。

    滿月前八日是兩個苦命的天上情侶——牛郎和織女相會之日,至少到2世紀末此會已出現於民間節慶中。牛郎織女被放逐到銀河兩側遙遙相對,兩人每年只允許一晚可以相會。中世紀資料顯示這天的活動不拘一格。百姓聚於戶外仰望夜空,並設酒脯時果祈求神佑多子富足。

    七月所有的節日表現出多種對立的調和,這一點以不同的形式浮現在後來的鬼節中。皇帝——萬民之上的子嗣——薦與高貴祖先的供品中代際間的溝通顯而易見,正像鬼節透過交換供養將家中先人與子孫結合起來一樣。銀河將織女與牛郎隔開,七月給予織女唯一一次跨過銀河的機會,正如鬼節成為陰間的鬼魂返回陽界他們所愛者身邊的橋樑一樣。

    鬼節是在這些本土禮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世紀時期鬼節慶典廣泛傳播的狀況可部分地由這些禮俗加以解釋。將這兩者隔開的巨大時間間隔不應使我們先驗地認定前、後慶典間不存在連續性。事實上極引人注意的正是這種連續性,是漢代節日與後來帶有佛道色彩的節慶所共有的主旨與對立。它們全都具備巴赫金(Mikhail Bakhtin)所描述的節日的特點:

    “節日(每個節日)乃是人類文化的一種原初的重要的形式。僅僅用社會運作的實際狀況不能加以解釋,將其歸因於週期性休息的心理需要則更為膚淺。節日向來具有一種必不可少的、富於意義的哲學內涵。就本身而言,休息時間或喘息片刻不能算是節日……它們一定不是由物質生活的實際狀況,而是由人類存在的終極目標,即理想世界來確定,無此確定便無節日。

    節日本質上一向與時間相連,或是與自然(宇宙)迴圈中某一事件的再現,或與生命或歷史性時機相連。此外,在歷史發展的所有階段中,節日與自然迴圈或社會及人們生活中的危機時刻、臨界點相連。死亡及再生、變化與更新之際一向導致(人們)從節慶角度對世界加以感知。這些時刻,以具體形式來表達,就產生出各種節日獨具的特色。”

    佛教傳入前與傳入後節日間的相似之處遠遠不止對死者關注這一點,除了極度關注死者歸宿——這種關注實際上在佛教或印度與在中國不分軒輊——之外,還有其他的連續性。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衰微與再生主題的結合。季節本身提供了這種結合的模型,因為秋季乃趨於暗淡的肇端與寒冷的開始,同時它標誌著作物的成熟與收穫的鋪開。七月把即將來臨的衰微及死亡與獻祭先人、始祖及生命給予者的慶典結合起來。天上地下男女混雜,如同居家者與放棄家庭生活及生兒育女的人混雜起來一樣。鬼節產生之前與之後諸如此類的連線成為七月中舉行的節慶的標誌。

  • 2 # 三線備忘

    起源不一樣:

    七月七起源:

    七月七是中國民間傳說引起的中國傳統節日,這時候基本上是消夏之際,而牛郎星和織女星恰恰在銀河兩邊最近時候,因此定在農曆七月七。

    七月十五起源:

    七月十五起源於古代秋收後繼續活動,後來道教認為這一天會讓陰曹地府鬼出來回家團圓,無論如何,就是祭奠祖先的意思。

    最後告訴你這個問題沒有啥意義,原因很簡單,正如過年和正月十五為啥都在正月一樣,沒啥,因為有起源導致他們一個月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kpl職業選手選張飛輔助有時會帶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