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探
-
2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存天理,滅人慾。這是朱熹之時程朱理學的又一核心思想。朱熹認為人之所以有各種各樣的罪惡,就是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慾望。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就要抑制人的慾望,所以他提出了滅人慾。只有沒有了慾望,才可以探尋天理,也就是真理。然而,存天理滅人慾,並不是要扼殺人類所有的慾望。對於統治者來說,可以保留的人慾是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吃著山珍海味作一個老百姓,吃飯穿衣這些基本的慾望還是允許存在的,但是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如果要追求美味,這就是人慾之外的東西,就要摒棄。
朱熹作為存天理滅人慾思想的直接提出者,和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在很多方面都值得世人敬仰,但是歷史上也留下了他抹不去的黑點。比如他和兒媳婦通姦,又比如他和幾個尼姑糾纏不清,與兒媳婦通姦這是亂倫與幾個尼姑搞在一起這是違法。這樣違法亂倫的人,還配被稱為聖人嗎?朱熹到底是一個表裡如一的君子,還是一個道貌岸然的禽獸?這一點直到現在都爭論不休!
這些是真是假?我們暫且不論,光以朱熹的學術思想,成就來論,他就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無論他在私生活問題上怎麼樣,但是在政治上,他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官,他是一個主張收復山河的愛國官員。
儘管他的思想有許多現在是封建糟粕,但是仍有很多現在依然熠熠生輝澤被我們。對於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麼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慾望。我們為什麼要糾結他私生活不檢點的一方面,去關注這些偉人的八卦新聞。而不去發掘他們偉大而又光輝的一面,使我們從中受益呢?
就好像我們偉大的文學家歐陽修不是也有傳聞說他和自己的兒媳婦和外甥女的關係含混不清嗎?但是,這毫不影響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人無完人,哪來的聖人?只有學習聖人的人。
所以我認為看待歷史人物,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研究學術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作為一個官員,勤政愛民,作為一個人民,他又希望收復國土。從這幾點上來說,無論他是不是聖人都無關緊要。
-
3 # 紹興李珍
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夠聖人,還是人們誤解了他?
感恩邀答:
本句原話出自《禮記·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譯:“人隨外物而變化,喪失人性而放縱人慾。”
所以朱子把它歸納成“存天理,滅人慾”簡單明瞭。
並且他自己還專門作了解釋:“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
後人解釋成“存天理,滅人慾”,似乎我們都要出家修行去,他不是那個意思。一個人可以享受的,照樣可以享受,但不沉迷於享受。
朱子第一個就是在對皇帝說,“三妻四妾,人慾也。”皇帝有那麼多老婆,當然是人慾。餐餐“山珍海味”當然是人慾,這些都要滅之。有時想想,一般百姓提出來,有點可笑。
象現在,一個人掙十輩子的錢還不夠,掙百輩子的錢還不夠,這也是人慾。為權力而挖空心思,不擇手段,這也是人慾。敬奉!
-
4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我是金風,我來回答!
在回答之前,首先要搞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搞懂這句話,要了解朱熹是啥人,程朱理學,既北宋的程顥,程頤加南宋的朱熹的理學思想,先不說二程,單說朱熹,朱熹的理學思想的建立,是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標誌著理學思想從建立到成熟的一個歷史階段。而且比思想的建立,不但影響當時,還作為宋元明清時期時期官方的一個統治思想,而且還對儒家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你說地位有多麼超然。
拋開這些不說,單說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也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但是實質表達的意思就是,人的慾望要有一個度,不能無休止的索取無度,但是這句話並不是朱熹所提,只是作為他的理學思想重要的一部分而已,這句話最早是在《禮記.樂記》中出現,原文表述是“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表述的意思其實大同小異,況且二程先於朱熹就表述過“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表述的意思說白了也就是朱熹所說存天理,滅人慾。
所以朱熹的理學體系,說直接點也是以二程理論為基礎,吸收了前人的的氣本論,佛道教思想綜合而來,我們後人有好多評價朱熹的思想禁錮了人的自由,可是可曾想到,孟子的“養心莫善於寡慾”,和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也是提倡人的真我是一樣,為什麼不同,主要是因為人的私慾,所以要超越自我。
所以評判聖人,不是說誤解或者不誤解,聖人之所以是聖人,在於他提出的觀點被絕大部分人所接受,不可能全部都認可,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在看這個問題,也就無所謂誤解或者不誤解,就看你怎麼理解,對吧!
回覆列表
其實這種問題真的不願回答,因為給人感覺完全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如果讀過儒學和理學相關書籍,肯定不會提出這種問題來的。也是偷得浮生半日閒,姑且叨咕幾句。
先要理解存天理,滅人慾的原話。朱熹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也就是說,符合一般人倫道德的東西,可以稱之為天理。而過度追求享受的,便是人慾了。
比如勤奮工作,合法賺錢,這便是天理,而為了更多的利益,選擇違背道德,去傷害他人,這便是人慾。
存天理,滅人慾,就是孔子講的“克己復禮”,就是王陽明講的“致良知”,意思都一樣的。
題主理解有誤。存天理滅人慾,不是要人“僅存天理,沒有慾望”。須知聖人也是有慾望的,比如孔子對吃的就很講究,如果他沒有了慾望,連吃都省了,還講究什麼美食?一個沒有任何慾望的人,豈不是機器人,木頭人,還叫人嗎?
所謂滅人慾,乃是滅掉過度的慾望。滅掉過度的慾望,保持合理的慾望,那麼就只剩下了天理,那麼就達到了“中和”,或者叫“中庸”,換個說法,你不是聖人,也離聖人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