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lNUO

    天鵝雖死,夢想不滅——汪曾祺《天鵝之死》讀後感

    汪曾祺大師,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章常以含蓄、淡遠的文筆構建深厚的文化意蘊。文革之後,汪老於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天鵝之死》這篇小說寫作於1980年,後來被選入他生前唯一一本自選集,可見汪老對於它的喜愛和珍視。對比汪老其他的作品,這篇小說中所蘊含的無奈、苦澀和掙扎,深深地觸動了我。

    《天鵝之死》主要講述了芭蕾舞蹈演員白蕤在文革期間遭受無端迫害,身體受傷,不得不退出舞臺轉業當保育員。文革結束後,因為目睹北歸的天鵝被偷獵者殺害的事情,使她不由自主地回首往事,再次感受未癒合的傷疤被觸痛而帶來深深傷痛。

    在汪老的筆下,玉淵潭天鵝、芭蕾舞事業、女主白蕤這三種“天鵝”的意象交錯穿插,是通聯,是共鳴,也是對比。“天鵝在天上飛翔,去尋找溫暖的地方”這個似詩似讖的句子帶著徘徊往復的音樂美,牽繫著白蕤的回憶。“天鵝在天上飛翔,去尋找溫暖的地方”第一次出現,是白天鵝從北方歸來,越過寒冷的大興安嶺中鄂溫克族狩獵隊篝火的紅光,在初春的玉淵潭落腳,使帶著小朋友春遊的白蕤回憶起從前烏蘭諾娃芭蕾舞《天鵝之死》是怎樣誘發了她對舞蹈的嚮往。第二次出現,是白蕤回憶起她經過刻苦訓練走上舞蹈家之路,像白天鵝一樣在舞臺上盡情展翅高飛,脆弱、高潔的美引起了“某某”這個噁心小人的覬覦,危機暗藏而不自知。第三次出現,是白蕤回憶起在文革中遭受的背門板跑步、整夜跳舞、做折損骨骼的苦工等刻意的、惡毒的、超出想象的折磨,和當時感受到的羞恥、憤怒和傷痛。《天鵝之死》這個舞蹈在這一時期,既是她理想的支撐、快樂的源泉,也是她苦難的源泉和夢想被毀的工具。

    第四次出現,玉淵潭的天鵝被偷獵者打死在黑夜之中,也暗喻著白蕤的舞蹈事業必然死去。回憶中,白蕤因為惡毒的折磨骨折了左腿,不得不轉業當了保育員。這一刻,偷獵者的容貌和地包天的“某某”在她的回憶中重合起來,都是劊子手般猙獰的面孔,扼殺了美好的事物。汪老在這一段中寫道:“越冬的麥粒在鬆軟的泥土裡睡得正香。經過長途飛行,天鵝的體重減輕了,但翅膀上增添了力量。”白蕤的悲劇源於在冷酷的政治之冬,她不願意做在泥土裡沉睡的麥粒,選擇了去做必須經歷長途飛行的天鵝。這是對現實的不滿,對殘酷命運的反抗。

    汪老的筆下,玉淵潭天鵝是一種脆弱的美的形象;女主白蕤卻有所不同,她更像芭蕾舞《天鵝之死》之中的天鵝,即使瀕死也想要掙扎高飛,她的美有一種堅強不屈蘊含其中。她面對紅衛兵的壓迫強硬抗爭,雖然最後不得不退出了芭蕾舞臺,但是她的美仍在發光。即使是在保育員這個“小舞臺”上,百家筆記網m.simayi.net她也對工作盡心盡力,用真心換來小朋友的認可——“我從前好看。”“不,你現在也好看。你的眼睛好看……阿姨,我們愛你!”白蕤的回憶是以傷痛結束,玉淵潭的天鵝是以死亡結束。可是在結尾,孩子們為天鵝而流的眼淚像鑽石,化為星星掛在天上,與開頭白蕤溫柔對孩子們關愛的遙相呼應,使我相信,白蕤的人生絕不會以失敗結束。

    汪老在《汪曾祺自選集》的摘要中曾寫道:“一個人寫出某一篇作品,是外在的、內在的各種原因造成的,……是有一定的機緣的。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他又說:“我寫的人物大都有原型。”看完《天鵝之死》,我相信這篇小說的產生是源於一個內因與外因交感的機緣。文革時期,汪老必然曾經目睹過一個像白蕤這樣高潔、優雅、不屈的人物在殘酷的歷史動亂中掙扎。對過往不幸遭遇的紀念、對人性的冷靜思考與對未來生活的深入探索,大概是他創作出這篇小說的動力。

    《天鵝之死》展示了晚年的汪老敢於以冷峻的態度直面苦難。因此有人認為此時的汪老已經不再追求“和諧”的創作理想。我則認為,難道擺脫無奈、直面苦難不是對“和諧”理想更直接的追求嗎?人生最難得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歷經波折、遭遇苦難仍不言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cv基因分型有幾種,哪個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