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的電影有很多,所以就精選了10電影,推薦給大家。這10部電影均涵蓋了女權、女權主義的概念,當然也不乏“女極權”的極端案例。
1、《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1953)
原名:Sommaren med Monika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
國家:瑞典
「推薦語」莫妮卡喜歡睡懶覺,莫妮卡不愛工作,莫妮卡會主動追求自己喜歡的男人,莫妮卡也同樣不會因為婚姻束縛而拒絕了其他男人的追求...
這部《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無疑開啟了“女權主義電影”的序章。它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女主角在電影中的全裸出鏡,還包括導演對“女權”好壞兩面性的客觀展現。非但如此,導演並沒有把“女權”狹隘地標榜成女人獨有的東西,它幾乎代表著所有年輕人的意識覺醒以及青春荷爾蒙的衝動。
2、《蝕》(1962)
原名:L"eclisse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國家:義大利
「推薦語」當然,這部電影主題探討的不是“女權”問題,但她卻將一個女性放在了一個“軸心”的地位上。在這個位置上,女主角面臨著許多男人同樣面對的問題——空虛、無所事事、跟閨蜜瘋一個通宵、應付婆婆媽媽的男人、跟世俗的男人拍拖消磨時間等等。而這一切行為本身就隱藏著一種女權意識的覺醒,要知道,傳統的在家做飯看孩子的女人可沒什麼品“虛無”的機會。
3、《新橋戀人》(1991)
原名:Les amants du Pont-Neuf
導演:萊奧·卡拉克斯
國家:法國
「推薦語」一個大家閨秀,成天在家庭的懷抱裡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想耍什麼性格就耍什麼性格,試問,這種女人算是女權嗎?她大概最多算是個高階“寵兒”罷了...
《新橋戀人》裡的女人是大家閨秀沒錯,然而,她偏偏選擇了流浪街頭,撿人家的垃圾吃,在露天水管子下洗澡,跟乞丐做愛……我們不知道她要圖什麼,但至少她的意識得到了解放,至少她是人身自由的!
4、《藍白紅三部曲之藍》(1993)
原名:Trois couleurs: Bleu
導演: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國家:波蘭、法國
「推薦語」《藍》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躲在音樂家丈夫背後的女人,因丈夫的意外去世,而勇於肩負起更多社會責任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我認為便是女權意識良性崛起的過程。
5、《漢娜·阿倫特》(2012)
原名:Hannah Arendt
導演:瑪加蕾特·馮·特羅塔
國家:德國
「推薦語」這部電影以前德國著名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為原型,講述了其人生一個重要的、飽受爭議的時期的經歷——即為納粹戰犯辯護並受主流社會非議的日子。
自然,在主流價值觀與道德底線面前,這位女思想家站在了社會的最前沿以及真理的一面,用科學觀、客觀的心態與整個主流社會對抗。這種獨立的意識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氣!
6、《女性癮者1,2》(2013)
原名:Nymphomaniac: Volume I&II
導演:拉斯·馮·提爾
國家:丹麥
「推薦語」這部《女性癮者》幾乎挑戰了一切“男權”所能做的事——從泡男人、亂性,到自慰、SM,再到拋兒棄夫、當女老大……總之男權社會下渣男乾的那些事兒這裡面的女人都幹了,其電影尺度之大、倫理之顛覆皆能讓達到讓你我都瞠目結舌的地步了!
7、《魔力月光》(2014)
原名:Magic in the Moonlight
導演:伍迪·艾倫
國家:美國
「推薦語」關於伍迪·艾倫的電影風格我們無需多說了。這部電影裡的男主人公婆婆媽媽瞻前顧後,女主人公反倒大大咧咧性情直爽;男主人公理性固執,女主人公卻浪漫感性;男主人公要面子、情商低,女主人公通靈性、文化低…總之,這部電影最終還是將主動權交在了一個女人手中。
8、《她》(2016)
原名:Elle
導演:保羅·範霍文
「推薦語」《她》中的女主人公幾乎滿足了一切“女權”的條件:她追求獨立,她孤傲,她憑自己喜不喜歡選擇性伴侶而不在乎對方是誰,她甚至在自己被強暴後都不尋求警方和朋友的幫助,因為她覺得任何人都解決不了問題,除了自己。
9、《柯萊特》(2018)
原名:Colette
導演:沃什·韋斯特摩蘭
國家:英國
「推薦語」這是一部關於法國作家“柯萊特”的傳記電影。電影中的這位作家女主人公被丈夫引上了寫作的道路,又從寫作的道路中自我覺醒最終甩掉了丈夫,主宰了自己的命運。整部電影讓人看後酣暢淋漓,讓人對這位文壇女將肅然起敬。
10、《寵兒》(2018)
原名:The Favourite
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
國家:希臘、英國
「推薦語」別忘了開篇我們提到的“女極權”。男權也好,女權也罷,都存在著“自主”與“危險”並存的雙面性,女權搞不好就成“女極權”了!那消極意義可不亞於任何一種形式的集權極權。這在這部奧斯卡大獎提名電影《寵兒》裡表現的算是淋漓盡致了。當然,“寵兒”不光西方有,我們中國更不遜色,歷史上的妲己、武皇、慈溪老佛爺不都是佼佼者嗎?!
電影就先說到這吧,最後還是那句話,祝天下所有的婦女:
三八快樂!!!
女性主義的電影有很多,所以就精選了10電影,推薦給大家。這10部電影均涵蓋了女權、女權主義的概念,當然也不乏“女極權”的極端案例。
1、《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1953)
原名:Sommaren med Monika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
國家:瑞典
「推薦語」莫妮卡喜歡睡懶覺,莫妮卡不愛工作,莫妮卡會主動追求自己喜歡的男人,莫妮卡也同樣不會因為婚姻束縛而拒絕了其他男人的追求...
這部《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無疑開啟了“女權主義電影”的序章。它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女主角在電影中的全裸出鏡,還包括導演對“女權”好壞兩面性的客觀展現。非但如此,導演並沒有把“女權”狹隘地標榜成女人獨有的東西,它幾乎代表著所有年輕人的意識覺醒以及青春荷爾蒙的衝動。
2、《蝕》(1962)
原名:L"eclisse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國家:義大利
「推薦語」當然,這部電影主題探討的不是“女權”問題,但她卻將一個女性放在了一個“軸心”的地位上。在這個位置上,女主角面臨著許多男人同樣面對的問題——空虛、無所事事、跟閨蜜瘋一個通宵、應付婆婆媽媽的男人、跟世俗的男人拍拖消磨時間等等。而這一切行為本身就隱藏著一種女權意識的覺醒,要知道,傳統的在家做飯看孩子的女人可沒什麼品“虛無”的機會。
3、《新橋戀人》(1991)
原名:Les amants du Pont-Neuf
導演:萊奧·卡拉克斯
國家:法國
「推薦語」一個大家閨秀,成天在家庭的懷抱裡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想耍什麼性格就耍什麼性格,試問,這種女人算是女權嗎?她大概最多算是個高階“寵兒”罷了...
《新橋戀人》裡的女人是大家閨秀沒錯,然而,她偏偏選擇了流浪街頭,撿人家的垃圾吃,在露天水管子下洗澡,跟乞丐做愛……我們不知道她要圖什麼,但至少她的意識得到了解放,至少她是人身自由的!
4、《藍白紅三部曲之藍》(1993)
原名:Trois couleurs: Bleu
導演: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國家:波蘭、法國
「推薦語」《藍》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躲在音樂家丈夫背後的女人,因丈夫的意外去世,而勇於肩負起更多社會責任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我認為便是女權意識良性崛起的過程。
5、《漢娜·阿倫特》(2012)
原名:Hannah Arendt
導演:瑪加蕾特·馮·特羅塔
國家:德國
「推薦語」這部電影以前德國著名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為原型,講述了其人生一個重要的、飽受爭議的時期的經歷——即為納粹戰犯辯護並受主流社會非議的日子。
自然,在主流價值觀與道德底線面前,這位女思想家站在了社會的最前沿以及真理的一面,用科學觀、客觀的心態與整個主流社會對抗。這種獨立的意識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氣!
6、《女性癮者1,2》(2013)
原名:Nymphomaniac: Volume I&II
導演:拉斯·馮·提爾
國家:丹麥
「推薦語」這部《女性癮者》幾乎挑戰了一切“男權”所能做的事——從泡男人、亂性,到自慰、SM,再到拋兒棄夫、當女老大……總之男權社會下渣男乾的那些事兒這裡面的女人都幹了,其電影尺度之大、倫理之顛覆皆能讓達到讓你我都瞠目結舌的地步了!
7、《魔力月光》(2014)
原名:Magic in the Moonlight
導演:伍迪·艾倫
國家:美國
「推薦語」關於伍迪·艾倫的電影風格我們無需多說了。這部電影裡的男主人公婆婆媽媽瞻前顧後,女主人公反倒大大咧咧性情直爽;男主人公理性固執,女主人公卻浪漫感性;男主人公要面子、情商低,女主人公通靈性、文化低…總之,這部電影最終還是將主動權交在了一個女人手中。
8、《她》(2016)
原名:Elle
導演:保羅·範霍文
國家:法國
「推薦語」《她》中的女主人公幾乎滿足了一切“女權”的條件:她追求獨立,她孤傲,她憑自己喜不喜歡選擇性伴侶而不在乎對方是誰,她甚至在自己被強暴後都不尋求警方和朋友的幫助,因為她覺得任何人都解決不了問題,除了自己。
9、《柯萊特》(2018)
原名:Colette
導演:沃什·韋斯特摩蘭
國家:英國
「推薦語」這是一部關於法國作家“柯萊特”的傳記電影。電影中的這位作家女主人公被丈夫引上了寫作的道路,又從寫作的道路中自我覺醒最終甩掉了丈夫,主宰了自己的命運。整部電影讓人看後酣暢淋漓,讓人對這位文壇女將肅然起敬。
10、《寵兒》(2018)
原名:The Favourite
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
國家:希臘、英國
「推薦語」別忘了開篇我們提到的“女極權”。男權也好,女權也罷,都存在著“自主”與“危險”並存的雙面性,女權搞不好就成“女極權”了!那消極意義可不亞於任何一種形式的集權極權。這在這部奧斯卡大獎提名電影《寵兒》裡表現的算是淋漓盡致了。當然,“寵兒”不光西方有,我們中國更不遜色,歷史上的妲己、武皇、慈溪老佛爺不都是佼佼者嗎?!
電影就先說到這吧,最後還是那句話,祝天下所有的婦女:
三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