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也就是說即使像老虎這樣的猛獸也不會殺死自己的幼崽。但是,在大自然中生存,實際的情況遠比我們想象中要殘酷的多,除了同類相殘外,有些動物還會殺死同類的幼崽,比如在獅群中雄獅更替時,新的雄獅往往會殺死老雄獅的幼崽。這還不算殘酷的,有些動物甚至會親手殺死自己的幼崽,比如白鸛“媽媽”就有殺死自己幼崽的行為。那麼,是什麼讓“媽媽”如此的狠心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在上面我們說過,雄獅更替時,新加入獅群的雄獅會殺死原獅群中的幼崽,而這些獅子幼崽大都在2歲以下,超過2歲的獅子會被雄獅趕出獅群(特指雄性)。這是因為母獅在生產完成後的2年內是沒有發情期,在此期間,母獅會專心照顧幼崽,而新加入的雄獅迫切地想要留下自己的後代,所以,此時雄獅就會殺死幼獅,以此讓母獅再次進入發情期。而且,母獅在面對雄獅殺死自己的幼崽時,通常只是齜牙咧嘴的表示不滿,但不會有過激的行為,這是因為母獅的戰鬥力要比雄獅差很多,而且這原本就是獅子的生存法則。
除了獅子外,在自然界中,這樣的動物並不在少數,比如與人一樣同為靈長類動物的大猩猩就有這個習性,據動物學家的統計發現,大猩猩幼崽的有超過30%死於成年大猩猩的主動獵殺。起初,科學家們以為這是動物的一種病態行為,但是隨著觀察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在整個靈長類動物中有超過50種動物有這種行為。由此可見,這並非病態行為,而是一種生存行為,之後,科學家們稱這種行為為“殺嬰行為”。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殺嬰行為通常是同類無血緣關係的成年個體主導的,而且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群居且雄性占主導地位的動物中。由此可見,“殺嬰行為”主要是雄性為了儘快地獲得後代而採取的一種方式。
上面我們說過“殺嬰行為”的主導者通常與幼崽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而且殺死幼崽後,雄效能夠得到的好處就是儘可能快的讓雌性再次進入發情期,好讓自己能夠留下後代。如果說這種行為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動物界那些主動殺死自己幼崽的動物就很難讓人理解了。比如我們開始說到的白鸛。
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成年的白鸛體長平均在1米左右,翼展平均在2米左右,它們在亞洲、歐洲、非洲都有分佈。從外觀上看,白鸛的羽毛主要以白色為主,喙和腿部呈紅色,而且喙非常的尖長。
白鸛是一種具有遷徙習性的鳥類,它們通常在歐洲繁殖,再加上外觀比較的漂亮,所以被歐洲人稱為“送子鳥”,同時也是德國的國鳥。但是,誰也不曾想到,有著“送子鳥”之稱的白鸛竟然具有殺嬰行為。
從習性上看,白鸛雖然大都是群居性的,但是在繁殖期,它們是成對的,這就保證了沒有其他的白鸛能夠對它們的後代產生威脅。但是,這並不妨礙白鸛自己成為“劊子手”,在白鸛的繁殖期,鳥類學家們曾經多次觀察到白鸛“父母”的殺嬰行為(如何確定是它的父母,這個問題很簡單,白鸛是夫妻雙方共同育雛的,它們一位看守一位覓食,如果有其他的同類來犯,它們是會攻擊的,但被觀察的白鸛都是非常和諧的)。有些白鸛會將自己的後代用長長的喙直接啄死,不過大多數的白鸛都選擇用喙銜住幼鳥,扔出巢穴。
首先,白鸛是一種相對多產的鳥類,在繁殖期,一隻雌性白鸛每窩會產下4-6枚卵。在雌雄白鸛的共同孵卵下,這些卵的孵化率相當的高,能夠達到80%左右,這樣一窩卵就能孵化出3-4只幼鳥。之後問題就出現了,這些幼鳥從出生到具有一定的飛行能力,需要50-60天,在此期間,幼鳥長的非常快。長的快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食物,所以,雌雄白鸛在育雛期幾乎是很少休息的。
但是,白鸛繁殖大都在每年的4-6月份,此時田野裡的昆蟲、蛙類等白鸛的主要獵物還不是很多,而且成年白鸛也需要吃,這樣就導致了幼鳥食物並不是很充足。幼鳥的食物不充足,幼鳥們就會出現競爭,而那些兇一些的總是能夠搶到食物,而弱一些的就只能飢一頓飽一頓。這樣時間一長,幼鳥的體型差距就出來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弱一些的幼鳥都可能因為飢餓死亡。
此時,白鸛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殺弱保強。與其讓弱的幼鳥在競爭中慢慢地消亡,還不如趁早將所有的資源留給最強的後代,這是白鸛的選擇。
其實,不光是白鸛,它的近親黑鸛也有這樣的習性。從外觀上看,黑鸛與白鸛非常的相似,只是黑鸛的羽毛除了胸腹部為白色外,其他全部為黑色。除此之外,它的遷徙、繁殖習性都與白鸛一模一樣。在育雛期,黑鸛也會主動剔除掉較弱的幼崽,或直接殺死或推出巢穴讓其自生自滅。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鳥類學家的觀察發現,無論是白鸛還是黑鸛,它們在殺死或者推出自己的幼崽時都需要很長的時間,這可能也是一種不捨的表現。
從我們人類的視角看,無論是什麼理由殺死自己的孩子都是“天理難容”的,但是在殘酷的自然界中,白鸛和黑鸛就扮演了這種角色,從它們的習性看,它們的選擇也是不得已的,因為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將資源平分,可能誰也活不了,但是透過“殺弱保強”的方式,它們的後代各個的生存和競爭能力都比較的強。所以,這也是白鸛的一種生存方式。
可能有的小夥伴還會說:養不了這麼多就別生呀。但是在孵化之前,白鸛也無從判斷哪顆卵是“優的”,哪顆卵是“劣的”,所以它們通過了多生,再主動篩選的方式,留下了最強者。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也就是說即使像老虎這樣的猛獸也不會殺死自己的幼崽。但是,在大自然中生存,實際的情況遠比我們想象中要殘酷的多,除了同類相殘外,有些動物還會殺死同類的幼崽,比如在獅群中雄獅更替時,新的雄獅往往會殺死老雄獅的幼崽。這還不算殘酷的,有些動物甚至會親手殺死自己的幼崽,比如白鸛“媽媽”就有殺死自己幼崽的行為。那麼,是什麼讓“媽媽”如此的狠心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動物界常見的殺幼行為在上面我們說過,雄獅更替時,新加入獅群的雄獅會殺死原獅群中的幼崽,而這些獅子幼崽大都在2歲以下,超過2歲的獅子會被雄獅趕出獅群(特指雄性)。這是因為母獅在生產完成後的2年內是沒有發情期,在此期間,母獅會專心照顧幼崽,而新加入的雄獅迫切地想要留下自己的後代,所以,此時雄獅就會殺死幼獅,以此讓母獅再次進入發情期。而且,母獅在面對雄獅殺死自己的幼崽時,通常只是齜牙咧嘴的表示不滿,但不會有過激的行為,這是因為母獅的戰鬥力要比雄獅差很多,而且這原本就是獅子的生存法則。
除了獅子外,在自然界中,這樣的動物並不在少數,比如與人一樣同為靈長類動物的大猩猩就有這個習性,據動物學家的統計發現,大猩猩幼崽的有超過30%死於成年大猩猩的主動獵殺。起初,科學家們以為這是動物的一種病態行為,但是隨著觀察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在整個靈長類動物中有超過50種動物有這種行為。由此可見,這並非病態行為,而是一種生存行為,之後,科學家們稱這種行為為“殺嬰行為”。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殺嬰行為通常是同類無血緣關係的成年個體主導的,而且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群居且雄性占主導地位的動物中。由此可見,“殺嬰行為”主要是雄性為了儘快地獲得後代而採取的一種方式。
有殺嬰行為的白鸛“媽媽”上面我們說過“殺嬰行為”的主導者通常與幼崽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而且殺死幼崽後,雄效能夠得到的好處就是儘可能快的讓雌性再次進入發情期,好讓自己能夠留下後代。如果說這種行為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動物界那些主動殺死自己幼崽的動物就很難讓人理解了。比如我們開始說到的白鸛。
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成年的白鸛體長平均在1米左右,翼展平均在2米左右,它們在亞洲、歐洲、非洲都有分佈。從外觀上看,白鸛的羽毛主要以白色為主,喙和腿部呈紅色,而且喙非常的尖長。
白鸛是一種具有遷徙習性的鳥類,它們通常在歐洲繁殖,再加上外觀比較的漂亮,所以被歐洲人稱為“送子鳥”,同時也是德國的國鳥。但是,誰也不曾想到,有著“送子鳥”之稱的白鸛竟然具有殺嬰行為。
從習性上看,白鸛雖然大都是群居性的,但是在繁殖期,它們是成對的,這就保證了沒有其他的白鸛能夠對它們的後代產生威脅。但是,這並不妨礙白鸛自己成為“劊子手”,在白鸛的繁殖期,鳥類學家們曾經多次觀察到白鸛“父母”的殺嬰行為(如何確定是它的父母,這個問題很簡單,白鸛是夫妻雙方共同育雛的,它們一位看守一位覓食,如果有其他的同類來犯,它們是會攻擊的,但被觀察的白鸛都是非常和諧的)。有些白鸛會將自己的後代用長長的喙直接啄死,不過大多數的白鸛都選擇用喙銜住幼鳥,扔出巢穴。
那麼,是什麼讓白鸛對自己的“孩子”痛下殺手呢?首先,白鸛是一種相對多產的鳥類,在繁殖期,一隻雌性白鸛每窩會產下4-6枚卵。在雌雄白鸛的共同孵卵下,這些卵的孵化率相當的高,能夠達到80%左右,這樣一窩卵就能孵化出3-4只幼鳥。之後問題就出現了,這些幼鳥從出生到具有一定的飛行能力,需要50-60天,在此期間,幼鳥長的非常快。長的快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食物,所以,雌雄白鸛在育雛期幾乎是很少休息的。
但是,白鸛繁殖大都在每年的4-6月份,此時田野裡的昆蟲、蛙類等白鸛的主要獵物還不是很多,而且成年白鸛也需要吃,這樣就導致了幼鳥食物並不是很充足。幼鳥的食物不充足,幼鳥們就會出現競爭,而那些兇一些的總是能夠搶到食物,而弱一些的就只能飢一頓飽一頓。這樣時間一長,幼鳥的體型差距就出來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弱一些的幼鳥都可能因為飢餓死亡。
此時,白鸛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殺弱保強。與其讓弱的幼鳥在競爭中慢慢地消亡,還不如趁早將所有的資源留給最強的後代,這是白鸛的選擇。
其實,不光是白鸛,它的近親黑鸛也有這樣的習性。從外觀上看,黑鸛與白鸛非常的相似,只是黑鸛的羽毛除了胸腹部為白色外,其他全部為黑色。除此之外,它的遷徙、繁殖習性都與白鸛一模一樣。在育雛期,黑鸛也會主動剔除掉較弱的幼崽,或直接殺死或推出巢穴讓其自生自滅。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鳥類學家的觀察發現,無論是白鸛還是黑鸛,它們在殺死或者推出自己的幼崽時都需要很長的時間,這可能也是一種不捨的表現。
總結從我們人類的視角看,無論是什麼理由殺死自己的孩子都是“天理難容”的,但是在殘酷的自然界中,白鸛和黑鸛就扮演了這種角色,從它們的習性看,它們的選擇也是不得已的,因為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將資源平分,可能誰也活不了,但是透過“殺弱保強”的方式,它們的後代各個的生存和競爭能力都比較的強。所以,這也是白鸛的一種生存方式。
可能有的小夥伴還會說:養不了這麼多就別生呀。但是在孵化之前,白鸛也無從判斷哪顆卵是“優的”,哪顆卵是“劣的”,所以它們通過了多生,再主動篩選的方式,留下了最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