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多
首頁
資訊
體育
娛樂
汽車
投資
財經
軍事
科技
數碼
科學
遊戲
歷史
健康
政治
影視
旅遊
育兒
美食
時尚
房產
農業
社會
文化
教育
技術
美文
情感
故事
家居
職場
自然
闢謠
心理
攝影
漫畫
生活
其它
Club
Tips
熱門話題
搜尋
註冊
登入
首頁
>
Club
>
2021-04-14 12:52
黃河和海的交界處在哪?
7
回覆列表
1 # 熟透了的大腦
東營利津黃河入海口。
黃河桃花峪至入海口為下游。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僅佔全流域黃河入海處面積的3%,河道長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緩,平均1.11‱。下游河道橫貫華北平原,絕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約束。河道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由於大量泥沙淤積,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成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嶺。受歷史條件的限制,黃河下游現行河道呈上寬下窄的格局。桃花峪至蘭考東壩頭河段長136公里,系明清河道,兩岸堤防已有300~500年的歷史。東壩頭至陶城鋪河段長236公里,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後才逐漸修築堤防。陶城鋪以下系大清河故道。桃花峪~高村河段長206.5公里,兩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寬達20公里,河道寬淺,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衝淤變化劇烈,主流遊蕩不定,是典型的遊蕩性河道。由於水流受膠泥嘴、險工和高灘崖的制約,河道形成若干節點,對河勢有一定的控導作用。過去由於主槽擺動,造成嚴重的灘地坍塌。據調查1949~1958年鄭州至孫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灘地53平方公里,其中絕大部分在高村以上。高村至陶城鋪河段,長165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擺幅及速率,較遊蕩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屬於遊蕩性河道與彎曲性河道之間的過渡性河段。經過整治,河槽已漸趨穩定。陶城鋪至利津河段,長310多公里,堤距0.4~5公里,兩岸險工、控導工程鱗次櫛比,防護段長佔河長的70%,河勢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變化不大,屬於彎曲性河道。利津以下是黃河的河口段。黃河河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濱海區海洋動力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屬弱潮多沙、擺動頻繁的陸相河口。由於黃河將大量泥沙輸送到河口地區,大部分淤在濱海地帶,填海造陸,塑造了黃河三角洲。隨著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隨之改道變遷。歷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1949年後曾經三次有計劃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長也不斷變化。20世紀90年代黃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流經清水溝後逐步淤積塑造的新河道。
發表回復
相關內容
黃河與渤海交界處在什麼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方舟生存進化創世紀的泰克武器有多少種?
熱門排行
思想超前的人多厲害?
學籍狀態離校什麼意思?
長壽花出花苞後怎麼養護?
電動風車原理講解?
九寨溝從上往下游還是從下往上游?
創業團隊激勵的句子?
論文怎麼插入已做好的封面和扉頁?
薑汁可樂小孩可以喝嗎?
2013款路虎神行者20t油耗?
一笑江湖舞蹈叫什麼名字?
東營利津黃河入海口。
黃河桃花峪至入海口為下游。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僅佔全流域黃河入海處面積的3%,河道長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緩,平均1.11‱。下游河道橫貫華北平原,絕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約束。河道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由於大量泥沙淤積,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成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嶺。受歷史條件的限制,黃河下游現行河道呈上寬下窄的格局。桃花峪至蘭考東壩頭河段長136公里,系明清河道,兩岸堤防已有300~500年的歷史。東壩頭至陶城鋪河段長236公里,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後才逐漸修築堤防。陶城鋪以下系大清河故道。桃花峪~高村河段長206.5公里,兩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寬達20公里,河道寬淺,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衝淤變化劇烈,主流遊蕩不定,是典型的遊蕩性河道。由於水流受膠泥嘴、險工和高灘崖的制約,河道形成若干節點,對河勢有一定的控導作用。過去由於主槽擺動,造成嚴重的灘地坍塌。據調查1949~1958年鄭州至孫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灘地53平方公里,其中絕大部分在高村以上。高村至陶城鋪河段,長165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擺幅及速率,較遊蕩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屬於遊蕩性河道與彎曲性河道之間的過渡性河段。經過整治,河槽已漸趨穩定。陶城鋪至利津河段,長310多公里,堤距0.4~5公里,兩岸險工、控導工程鱗次櫛比,防護段長佔河長的70%,河勢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變化不大,屬於彎曲性河道。利津以下是黃河的河口段。黃河河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濱海區海洋動力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屬弱潮多沙、擺動頻繁的陸相河口。由於黃河將大量泥沙輸送到河口地區,大部分淤在濱海地帶,填海造陸,塑造了黃河三角洲。隨著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隨之改道變遷。歷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1949年後曾經三次有計劃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長也不斷變化。20世紀90年代黃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流經清水溝後逐步淤積塑造的新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