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夏朝的行政區,世傳為“九州”,那麼這九州大地的土地制度又是怎樣的呢?據夏朝研究史料顯示,關於夏代的社會性質問題,史學家還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當時存在著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為不少同志所同意。
《左傳》哀公元年記載伍員談到“少康中興”,少康因過澆之逼逃奔有虞時說:“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歡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
這裡所說的“一成”,當是《周禮·考工記·匠人》所說的“九夫為井”,“方十里為成”的“成”。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為成的“成”,就是百井。
《漢書·刑法志》又說:“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馬之官,設六軍之眾,因井田而制軍賦。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
這段話雖然說的是殷周之制,但從這裡所說的“成方十里”、“成十為終”是區劃土地的單位名稱看來,使我們可以肯定《左傳》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制即公社所有制的存在。
所以,古代文獻中也多謂井田之制,“實始於禹”。
附:夏朝九州:
冀州,夾右碣石入於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貢道必經之處。(今山西、河北省境、遼寧西部。)
兗州,浮於濟、漯,達於河。(今山東西部、河北東南角。)
青州,浮於汶,達於濟。(今泰山以東之山東半島。)
徐州,浮於淮、泗,達於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蘇、安徽以及山東南部。)
揚州,沿於江、海,達於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蘇、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
荊州,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
豫州,浮於洛,達於河。(今河南、湖北北部、陝西東南、山東西南角。)
梁州,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今四川以及陝西、甘肅南端。)
雍州,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
對於夏朝的行政區,世傳為“九州”,那麼這九州大地的土地制度又是怎樣的呢?據夏朝研究史料顯示,關於夏代的社會性質問題,史學家還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當時存在著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為不少同志所同意。
《左傳》哀公元年記載伍員談到“少康中興”,少康因過澆之逼逃奔有虞時說:“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歡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
這裡所說的“一成”,當是《周禮·考工記·匠人》所說的“九夫為井”,“方十里為成”的“成”。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為成的“成”,就是百井。
《漢書·刑法志》又說:“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馬之官,設六軍之眾,因井田而制軍賦。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
這段話雖然說的是殷周之制,但從這裡所說的“成方十里”、“成十為終”是區劃土地的單位名稱看來,使我們可以肯定《左傳》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制即公社所有制的存在。
所以,古代文獻中也多謂井田之制,“實始於禹”。
附:夏朝九州:
冀州,夾右碣石入於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貢道必經之處。(今山西、河北省境、遼寧西部。)
兗州,浮於濟、漯,達於河。(今山東西部、河北東南角。)
青州,浮於汶,達於濟。(今泰山以東之山東半島。)
徐州,浮於淮、泗,達於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蘇、安徽以及山東南部。)
揚州,沿於江、海,達於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蘇、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
荊州,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
豫州,浮於洛,達於河。(今河南、湖北北部、陝西東南、山東西南角。)
梁州,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今四川以及陝西、甘肅南端。)
雍州,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