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看你挺好

    魯迅關於郭巨埋兒有著自己的見解:“ 至於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 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麼法子可想呢。"

    魯迅之評論讓我們學到的智慧是,讀《孝經》、《二十四孝》等,都應當具有“四不”之睿識:一是,不能“愚孝”,愚昧做孝子,不是真孝子。二是,不能“愚讀”,不能愚昧地讀《二十四孝》,還有如《孝經》等。三是,不能“愚信”,就是不加獨立思考地相信所說的一切,甚至那些“孝感”的東西。四是,不要“愚傳”,愚昧地不加辨析、不順人情、不合時宜地宣傳與傳揚。"由上可以得出,郭巨埋兒給魯迅先生帶來的想法有可憐那個孩子,為那個孩子擔心,又擔心自己的父親做孝子,把自己埋了。具體來說魯迅先生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不要學習古代的愚孝,要做個”明智“的孝子。

    魯迅不僅不喜歡郭巨埋兒,而且對“二十四孝圖”之類封建盡孝形式也都進行了徹底批判(見魯迅《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圖》)。雖然說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似乎有矯枉過正之嫌,但當時確實對於反封建起到了積極的影響。魯迅批這個其實就是批那種不人道的封建主義。

  • 2 # 傲虎樓主

    關於“郭巨埋兒”這個話題,前段時間也在網上爭論過,好像是這篇文章入選語文課本的事件。

    郭巨埋兒主要講的是:郭巨家較為貧窮,後來有了兒子,待兒子到了三歲以後,由於家裡的糧食不夠吃,所以母親就減少了每頓飯的吃食。郭巨為了讓母親吃飽飯,決定埋掉兒子,在挖坑的時候,挖出了一罈金子,上面寫著: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這篇文章的本意是好的,弘揚孝道,孝道無可厚非,但是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來,不禁讓人生出了一身的冷汗,哪有這樣孝順的,違反了天道輪迴之理。就是她的母親也會活在不安之中,他的母親能有一個安享的晚年嗎?

    家裡貧窮,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活著想別的辦法,更何況自己還有兩個弟弟,全家共同努力,終究是能夠過下去的,即使過不下去,埋了兒子也無用。這是一種錯誤的引導方式,不從本質上進行思考,而是簡單的採取以事對事的方式進行解決,不僅是自身自傷的悲哀,也是道德的悲哀。

    魯迅作為文壇巨匠,觀察人生更是深刻獨到,對這種行為做法當然巨為反感,更何況當時的社會更是處於愚忠與變革的時期,這種思想只會愚弄百姓,起不到對社會任何實質性的促進作用。

    這也不禁讓我想起了齊桓公時期的易牙,齊桓公說還沒有嘗過人肉,易牙回家竟然將自己的兒子殺了,煮成了湯給桓公喝。在講究天地君親師的年代,君還要在父母之上,易牙的行為與郭巨埋兒的行為本質上是一樣的。實屬可悲。

    也正如清官海瑞一樣,50多歲的人了,還和母親睡在一起,以至於妻子形同陌路,要不是李時珍的勸解,兒子都沒有,儘管最後還是沒了。

    孝有孝道,不要刻意曲解,人世間最大的孝就是盡心盡力就好。

  • 3 # 歷史最美

    早在新文化運動的時候,魯迅先生就扛起了反對封建禮教的大旗。魯迅在他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當中寫到的狂人從中國幾千年的故紙堆裡,唯一看到的就是"吃人″二字。"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表面上是宣傳封建孝道,實際上揭示封建禮教殘忍、虛偽、吃人的本質。為了贍養母親而殺掉新生的兒子,何其殘忍狠毒。這種以殺人為基礎的封建孝道漠視生命,看起來是善,骨子裡是惡,不值得宣揚,更不能學習。魯迅先生作為反封建禮教的急先鋒,他反感"郭巨埋兒″這個故事是必然的。

  • 4 # 老璞

    傳統文化在先秦那個時代其實還是很注重個人的,包括儒家在內。孔子說仁者愛人,有教無類等等,孟子所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等等,都反映出這個思想。

    但成為統治階層確定的國家意識形態後,儒家的很多思想觀點被加以改造,尤其是董仲舒的“大一統”理論,將人性與天理相結合,提出“天人相應”,而我們知道孔子是不太談論天理天道的。

    天人相應,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統治手段,而後世的儒家不斷強化天理的重要而貶低人性,所以才以“郭巨埋兒”之類的故事說明天理高於人性。

    魯迅成長的那個時代,是人性覺醒的時代,只有人性的覺醒,才有個人的自由,才有思想的自由和解放,才能從晚清落後捱打的現實中找到救國救命的道路。所以,在傳統上“天經地義”的“郭巨埋兒”之類的故事自然會讓已經有了思想解放意識的魯迅所反感了。

    所以,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其歷史背景和原因的,我們如果不看背景,拿現在的思想去要求或者看待古人的一些所作所為,是不正確的。

  • 5 # 上古真蟲

    傳統文化孝大於慈,孝慈難兩全,郭巨埋兒即是此例,道教推崇的烏魚亦是此例,天師四不吃,牛、犬、雁、烏魚,烏魚食子本是人間慘案,道教認為烏魚產卵,兩眼昏花,只待餓死昇天,烏魚寶寶卻有孝心,遊入烏魚媽媽嘴裡,以己身餵食媽媽,精神可嘉,可歌可泣,所以道士不吃烏魚。

    故而不要反感或其他極端情緒,現實的殘酷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易子而食”就是形容此事。當然食人事件之中還是存在不少人性的星火,介子推割股餵食重耳,這是忠,睢陽守將張巡殺妻宰妾,以充守城將士之飢,這是義。

    兩種道德標準不能並存,擇其大者而從之。這是古人最普遍做法,當然此處之“大小”乃是唯心,孝與慈相沖突,擇孝則不慈,擇慈則不孝,任何選擇都會慘遭後人詬病,可以捫心自問,擇孝擇慈?或者學習佛教,自割肱股以喂老小?

  • 6 # 燕市屠狗者

    魯迅有著自己的獨特批判思想,對於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圖,他有著深刻的思考,覺得很多都是不符合當代人生價值觀,是封建文化的糟粕,而它卻一直被封為圭臬,不容置疑,動不動就拿孝來打擊人,殊不知它於孝的理解實在很可笑很可悲。魯迅聽到郭巨埋兒就非常反感,就在於他對之持批判的態度,覺得它嚴重歪曲了孝文化,讓它繼續流傳下去實在是流毒無窮。從當時來看,魯迅的這種批判必定阻力重重,但是鬥士不屈,所以現在的我們才能更好的客觀的看待古代二十四孝圖所宣傳的荒謬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桑塔納2000,3000和普桑那款車型最皮實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