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gazhang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是何等的氣勢和決心!聯絡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在南水北調沿線高起點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以此為主軸構築起江淮大地的生態安全屏障”,正是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的關鍵抓手,也是當前和今後繼續推進“兩聚一高”、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重大部署。

    一、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的重大意義

    跨界、跨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難就難在環境汙染的外部性、流動性和累積性,難就難在一時一地的點上治理未必能在面上修復發揮效用。空氣和水都是流動的,汙染的遷移不像垃圾偷倒那樣易於發現、溯源和追責,因而各地對跨界、跨流域的生態治理,往往容易被眼前暫時的繁榮假象和本位主義的既得利益所左右,從而導致原本脆弱的生態體系崩潰發生在一夕之間。很多西方國家都經歷過“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階段。英國泰晤士河的“大黑臭”和嚴重瘟疫,北美五大湖地區“生鏽地帶”和“棕色地塊”的出現,多瑙河、萊茵河、塞納河、田納西河等許多著名河流的跨界汙染肆虐,都讓相關毗鄰地區曾經各自為傲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蒙羞並付出慘重代價,也讓這些地區的人們在飽受困擾之後痛定思痛、鐵腕整治,才得以重現昔日的海晏河清。

    多年來,江蘇持續保持高速發展,以佔全國約1%的國土面積,承載著6%的人口並創造了10%的經濟總量,但是也面臨著生態、資源瓶頸約束的壓力,出現了不容忽視的環境短板問題。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作為對極為重要並且十分緊迫的跨界、跨流域治理命題的直接回應,適逢其時、意義重大,目前也正在由全省戰略推動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聯名提出議案,呼籲將其納入國家生態建設規劃,反映了江蘇人民對生態治理與修復的時代自覺和責任擔當。

    從全國來看,首先它是淮河入江水道所在,水道全長157公里,上起淮安三河閘,下至揚州三江營,70%的淮河水由此洩洪入江達海,是防洪、調水、灌溉、航運和生態修復的綜合利用開發工程,也是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它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所在,工程從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級提水北送,連通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等調蓄湖泊,一路向北分為兩路服務天津和山東,承擔著為華北數億居民輸送“放心水”的重任。再次它是動物遷徙繁衍的重要區域所在,東亞—澳洲候鳥遷徙通道作為中國三大候鳥遷徙通道、世界八大候鳥遷徙路線之一,每年經此停歇、繁殖和越冬的各種水鳥超過150餘種,數量以百萬計,長江口地區更是“長江三鮮”的主產區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的傳統棲息地。這條大走廊沿京杭大運河北抵京津、南達浙江,形成了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輸水通道、生態廊道、黃金航道。

    從江蘇來看,作為全國擁有湖泊面積前三位的省份(總面積6372.9平方千米,佔全國的7.8%),也是全國湖泊擁有率(湖泊總面積與本省國土面積之比)最高的省份(6.4%),江淮生態大走廊將江蘇境內的微山湖、駱馬湖、洪澤湖、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太湖等淡水湖泊串聯成一個縱貫南北的湖泊鏈,其中太湖、高郵湖、洪澤湖、微山湖均位居中國十大淡水湖之列,直接關係到蘇中、蘇北七市(揚州、泰州、淮安、鹽城、宿遷、徐州、連雲港)、6.3萬平方公里國土(佔全省的60%)上近4000萬常住人口(佔全省的49%)的飲用水源安全和生態環境質量。特別是隨著江蘇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江淮生態經濟區的明確提出和加快推進,功能區涉及的蘇中、蘇北五市(揚州、泰州、淮安、鹽城、宿遷)、11個縣市(高郵、興化、寶應、漣水、盱眙、金湖、建湖、阜寧、沭陽、泗陽、泗洪),有條件也有必要搶抓兩大戰略疊加的發展機遇,堅持以生態為前提和底色,致力做足做好生態文章,持續彰顯獨特生態優勢,更好最佳化發展路徑和模式,在吸引優質資源、高階要素上下功夫,成為支撐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一翼。

    從揚州來看,沿儀徵丘陵—揚州蜀岡—通揚運河一線,全市64%的地域為淮河流域、36%的地域為長江流域,既是江淮分水嶺、又是江淮交匯點,既是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源頭、又是江蘇承南啟北的生態中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卵雙胞胎有可能是龍鳳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