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魔方歷史觀
-
2 # 酒熟梅子青
先說結論:就算朱棣滅侄篡位,依然是千古流芳的一代帝王。
整體論點如下:我們在評價一個皇帝是否優秀的時候,這位皇帝如何獲得皇位本身是不重要的,我們應該看重的唯一標準是這位皇帝登基後做了什麼事情,這些事情對後世是否產生正向的影響,是否對王朝的延續起到明顯作用。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殺兄弟逼父親,可是有損他貞觀之治的美名麼?秦始皇贏政甚至於真實身份成疑,依然是第一個建立大一統王朝的帝王。
那麼朱棣做了什麼呢?接下來上論據了。
一、華夷秩序的完成。
華夷秩序的完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朱棣所為的一系列事情促成了中華朝貢體系的成型,促成了華夷秩序的完成。
再說懷柔政策。該政策被朱棣廣泛應用於蒙古周邊和東南沿海。朱棣在東部的滿洲地區,積極招撫當地的女真族,並擇之編入衛所。冊封蠻夷的方式在朱棣手中用的風生水起,朱棣將現在天山山脈東端的哈密王家冊封為忠順王,形成了對蒙包圍圈。針對東南沿海地區的頻繁走私貿易,朱棣提出若能迴歸到傳統的政治秩序之中,則過往之罪覺不追究。(可見於《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二上)而對於周邊各國的朝貢,朱棣更是以“懷柔遠人”為由,對部分國家在朝貢時攜帶違禁品之類的行為放任之。日本重歸朝貢體系。這個事情是朱棣超越忽必烈、朱元璋的明顯之處。這點也獲得了日本學界的認同。日本歷史學界曾經認為明初,日本統治者足利義滿採取依附中國的外交政策原因在於利用明朝的權威維持其凌駕於天皇之上的絕對地位。但日本近年來研究認為,中日之間的貿易往來獲得的超額利潤才是其向朱棣俯首稱臣的最大動因。要知道,遣唐使廢止後,日本便獨立與中華朝貢體系之外了。即便是後來的兩宋及元朝時期,甚至於忽必烈多次東征日本,日本都依然抗拒於中國。在日本回歸中華朝貢體系後,日本在此期間是相當盡附屬國義務的,積極應明朝請求抓捕倭寇押送到明朝,而永樂帝對此亦是大加讚賞,甚至於作碑文贈送給足利義滿。日本重歸中華朝貢體系,被日本學者高度讚賞,認為這正是其超越忽必烈的重要表現,東亞國際秩序的重建更是很大程度上穩定了當時東亞各國的社會形勢。
北韓、安南稱臣。隨著高麗的衰弱,北韓王朝興起並取而代之,後在永樂帝時期正式接受明朝冊封。在安南,胡氏在奪取政權後亦是來明朝主動請求冊封。後來安南動亂,明朝甚至派出軍隊介入,平定動亂。可以說構成這些國家主動納入朝貢體系的原因在於貿易之需與謀求政權正當性。整體而言,朱棣與朱元璋在外交政策上是有諸多不同之處的,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將大明定位為“不徵之國”,嚴禁明朝隨便使用武力,朱棣則是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在外交政策積極的情況下同時一定程度上對蒙古和安南等地訴諸武力。正是在朱棣的積極推動下,周邊各國來華朝貢的數量遠超洪武時期。
二、鄭和下西洋。
這個事情幾乎人盡皆知,儘管其中對下西洋的目的多有爭議,但是我覺得這並不是重點,評價影響,目的不重要,結果才是最關鍵的。
公元1405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的長度遠超當時的世界各國的航海水平。七次下西洋途中,鄭和船隊從西太平洋穿越到印度洋,到達的國家和地區更是達到30多個,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航線的終點甚至於遠達西亞和非洲東海岸。是人類歷史上有歷史記載的第一次從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並形成了固定航線。
要知道這一系列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透過這七次下西洋充分證明了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創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蹟。而伴隨著奇蹟的是,中華文明遠播世界,在後世都未曾達到朱棣時的高度,這裡指的是相對其他國家的領先優勢。
正是因為以上兩件事情,我覺得朱棣就算滅侄篡位,依然是位較為出色的皇帝,千古流芳一點都不為過。
參考文獻:
1.《永樂帝:超越忽必烈》
2.《太祖實錄》
3.《當中國稱霸海上》
4.《鄭和下西洋》
5.《東南亞華人史》
-
3 # 不老的老法師
明成祖乾的事兒違背中華傳統思想核心價值觀,實在是不能用仁慈寬厚來了結了。有明一朝,太祖創成祖定,遷都北京天子守邊軍事政治中心定在北方建立了長治久安的戰略環境,江南中原腹地經濟文化中心得以長期安定錢糧不斷,相得益彰得國運近300年!
回覆列表
前言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之後,朱允炆繼位為帝,是為建文帝,而建文帝這位明朝新君對國家的掌控力不如朱元璋,以至於在公元1399年,明朝爆發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起兵,靖難之役結束後,建文帝生死不明,燕王朱棣登基為明朝新帝,是為明成祖。
後話朱棣的登基為帝不是那麼理所應當,畢竟朱元璋選擇的皇帝是建文帝,朱棣屬於是中途插隊當上的皇帝,但是朱棣這位把自己的侄子拉下皇位並取而代之的皇帝,在歷史上卻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並且在後世名聲中風評也很好,這是為什麼呢?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非常明顯,這說明朱棣這位皇帝在做皇帝期間是很優秀的,國家在他的治理下,發展很好,永樂大帝的後世名聲不在於他是如何登基為帝,而是在於他在皇帝之位上的作為。
朱棣本人就是很優秀的人物,文武兼備,特別是在軍事方面,于軍隊中威望很高。在登基為帝后,於政治機構上設定了內閣這個貫穿明朝歷史的機構;經濟上,朱棣依然是與民生息,鼓勵墾荒,大力發展生產;軍事上,朱棣五次御駕親征蒙古,收復安南,鞏固邊防;對外往來方面,也有著鄭和下西洋……
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明朝在朱棣的執政期間,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國力強盛,出現了“永樂盛世”的局面。這也是朱棣這位皇帝在後世評價中是好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