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清代學者曾經對清人編修的《明史》有著很高的評價,稱它“刪述融汰,結構宏肅,遠在宋、元諸史上。”實際上仔細推敲,《明史》自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下面筆者就簡單和大家聊聊《明史》的一些缺陷。

    順治皇帝

    《明史》從動議計劃到正式開工,前後共三次大規模修繕,歷時逾百年。一般而言歷史上修纂正史,歷時越多則修史質量越高,耗用時間和成品水平總歸是呈正相關的。自公元1645年清廷為前明官修歷史的意見出現,到18世紀末基本成型。這期間明史修纂工作實際上斷斷續續,且順治、康熙、乾隆三代帝王對明史的修纂都有不盡相同的要求與“癖好”。過程中歷次爭論和軍政要史常導致編修工作半途停滯。例如康熙前期三藩之亂髮生,曾一度打斷修史工程。

    三藩之亂示意圖

    另一方面清廷的修史部門存在一些問題。清廷雖下令開館編修《明史》,但是實際負責機構明史館一向結構鬆散,參修官員品級不高,多為七品,俸祿不多。史館也並沒有嚴格的考勤制度,編修人員“開小差”的現象並非個例。修史計劃自然要大受影響。

    所以《明史》之中有不少史實上的“硬傷”。例如《明史》中記載魯王朱以海溺海而死是鄭成功所為。事實上今天我們知道鄭成功比魯王朱以海去世得早,鄭成功去世於1662年夏,而朱以海實際上是在該年11月才在金門病逝。這樣一來,鄭成功“弒君”的“罪行”也就不證自明瞭。

    明史書影

    雖然《明史》修纂工作受到清初統治者的重視,“成於國初遺老之手”,在史料編排上還是很靠得住的。但不可避免地由於歷史侷限性、政治因素干擾等諸方面作用留有一些遺憾。後世治史之學者不得不引起注意。

    參考資料:

    張廷玉等:明史

    喬治忠:論清順治朝與康熙朝初期對《明史》的纂修

    侯德仁:楊椿與《明史》、《明紀綱目》的纂修

    朱端強:清順治朝《明史》修纂史事考論

  • 2 # 包依剋星

    孤證難立!

    《明史》編寫的第一手資料是明朝官方的《明實錄》,不過在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就將明朝官方的正、副、大、小四種本子全部銷燬,只保留滿清自己的手抄本,箇中原因,不言而喻。

  • 3 # 海佑講史

    這裡面有一個明顯的錯誤,關於鄭成功溺殺魯王的,這成了幾百年來鄭成功身上的一個汙點,直到1959年魯王墓葬被發現之後,謎題才解開,還了鄭成功一個清白。

    關於這一段,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

    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意思就是鄭成功把魯王扔海里面淹死了,但根據後來的考古發現,事實卻不是這樣。

    在中國福建與廈門之間,有一座小島名為金門。根據很多記載,金門地區曾在晉代時期,容納了很多前來躲避戰亂的漢族居民。而正是因為這些居民的到來,金門也日漸變得繁華。

    圖:金門海島風光

    隨著遷移到此地的漢族人不斷對金門進行開發,直到唐德宗年間,金門地區成為了一個非常興盛的採鹽重地。

    而在元朝時期,金門已經成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商業文化聚集地。僅僅一座小島,就能夠湧現出足足四十三名狀元。由此可見,金門地區的文化氛圍是非常出眾的。

    而在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更是將金門設定為中左所。這也就證明了金門在政治策略上的重要性。當中國曆史進入到南明時期之後,金門也成為了鄭成功管轄的範圍。在這一階段內,很多政治上的重要人物,都曾在金門居住。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時,金門的一位農民在開山採石的過程中,發現了存在於山體中的一座古墓。根據前往現場的考古學家初步鑑定,認為這座古墓是屬於明末清初時期的墓葬,而墓葬的規模也是比較低等的。

    由於墓葬規模並不是很大,並且還是直接在山上開鑿而成的。因此它的面積也是很小,僅能容納一口中等大小的棺槨。

    隨著考古學家對這座墓葬的發掘,他們發現在其中並沒有什麼有價值的寶物,只能夠算一座普普通通的明代墓葬。

    然而,當墓中的一塊長方形石碑出現在大家面前時,之前所有的結論卻都被推翻了。因為在這座石碑上有這樣幾個字:皇明監國魯王壙志。

    圖:被重修的魯王墓

    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中就能夠知道,這座陵墓的主人正是明朝末代魯王朱以海。在崇禎十七年時,由於清軍的入侵,因此朱以海也被迫加入到了南下逃亡的隊伍中。

    隨著當時南方地區反清情緒的加重,因此當地非常需要一個“監國”的存在。在多番挑選之後,最終發現在浙江地區還沒有降清的王爺,也只有朱以海一個人了。在這種情況之下,眾人也就擁戴魯王的勢力,併成立了魯王政權。

    按理說,在這種情況下,魯王如果努力一下,是很有可能與清軍進行對抗的,但是由於他每日只想著如何爭奪正統,因此魯王政權的戰鬥力也是日漸衰弱。最終,他也不得不逃到舟山地區,依靠鄭成功的勢力。

    圖:明末局勢圖

    而就在魯王來到鄭成功所在地區之後不就,卻神秘失蹤了。史書上認為,魯王的失蹤是由於鄭成功對他的不滿。而魯王失蹤也是因為鄭成功將其拋到海中所導致的。這件事情也成為了鄭成功一生中無法抹去的人格汙點。

    但是此次從魯王之墓中發掘出的墓碑,卻告訴大家魯王是由於常年的咳疾而病逝的。其實在魯王去世之前,鄭成功就已經離開了人世,這也就更能證明鄭成功的清白了。

    圖:位於福建泉州的鄭成功青銅雕塑

    根據這一墓碑內容,專家們認為之所以史書上要對鄭成功加以汙衊,其實是為了挑撥鄭成功與中原地區其他政治勢力之間的關係,從而為清軍入關提供了輿論幫助。

    在魯王墓發掘出來之後,民國時期,總統還曾經特意來此舉行祭拜,並要求當地文物部門認真修繕魯王之墓。後來,經過修復的魯王墓也成為了金門地區的一大景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總統這個職位能被彈劾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