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KIC462852恆星亮度會無規律地變化,最高可降低22%,因為沒有行星圍繞它旋轉,有人就懷疑是超級文明在其周圍建起了“戴森球”。

    這種說法基本是沒有依據的。戴森球只是人類幻想出的一種東西,認為如果文明足夠發達,可以直接在恆星周圍建設軌道器,因為距離恆星近,將接收更多的恆星能量,滿足文明的發展需要。但沒有證據表明超級文明一定要這樣搞,宇宙中核聚變材料充足,當科技實力足夠,核聚變技術成熟的時候,可以直接提取儲存就行。沒必要建設戴森球,把自己困在恆星旁。

    恆星的亮度本身會因為核聚變的進行,發生小幅度的變化,其直徑也會很小的變動。據觀測,太陽的直徑就會週期性地增大和縮小,但也不過幾公里,對比太陽的龐大體積可以忽略。另外,當有巨大的天體繞恆星執行的時候,會遮住恆星的光,造成恆星亮度週期性地下降。KIC462852恆星亮度變化的幅度較高,周圍沒有探測到行星,目前還不能肯定它這種亮度變化的原因,也不能證明它周圍的不規則遮光物就是戴森球。

    造成KIC462852恆星亮度週期性變化的,基本不可能使戴森球,更可能是較濃密星雲的遮蔽。這種說法有一定的觀測證據,但發生的機率也很低,也被質疑。外星人、行星碰撞假說,可能比塵埃遮蔽更不靠譜,廣受質疑。

  • 2 # 時空通訊
    當然不是真的。所謂天鵝座有一顆恆星疑似有戴森球結構,是一個過時的話題了,現在經過科學分析,結論是自然現象。

    這顆星編號為KIC 8462852,是一顆距離我們1480光年的恆星,俗稱“塔比之星”。

    這顆曾經引起天文學家們極大興趣,以為找到了地外文明證據的星球,已經被蓋棺定論,其奇怪的遮光現象並非文明巨廈,而僅僅是塵埃所致。

    這項研究是100多位天文學家組成的科學團隊得出的,領導者為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特貝莎·柏亞金(Tabetha Boyajian),她是最早研究KIC 8462852的專家,而且“塔比之星”的暱稱就是以她名字命名的。

    他們透過研究各種世界上最先進天文望遠鏡多年的觀測資料,得出了上述結論。這些望遠鏡中包括NASA的斯威夫特太空天文臺和斯皮策空間望遠鏡。

    斯威夫特天文臺包括三種觀察不同波長射線的儀器,即突發警報望遠鏡、X射線望遠鏡、紫外線/光學望遠鏡;斯皮策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太空紅外線望遠鏡。

    最初引起天文學家們關注並曾經懷疑具有文明活動跡象的原因,是“塔比之星”奇怪遮光現象,這顆恆星每過一段時期,就會出現週期性遮光現象,亮度大幅度下降。

    本來恆星被遮光是一種常見現象,凡是有行星相伴的恆星都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現象叫行星凌日。就是行星執行到了人類觀測恆星的視線中間,遮蓋了恆星部分光茫。但這種遮光現象一般是很小的,即便木星這樣巨大的行星也只能吧太陽的光茫遮蓋住1%。

    但這顆“塔比星”遮光現象比例很大,最大時竟達到恆星光芒的22%!

    沒有這樣巨大的行星,因此不可能是行星遮光現象。

    這就引起了天文學界的密切關注。特貝莎·柏亞金帶領一個團隊對“塔比之星”進行了多年研究,在2014年一次國際性學術會議上,柏亞金把自己的研究資料給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傑森·賴特看。

    賴特看後也很驚訝,他認為柏亞金的解釋都是從自然方面考慮,沒有擴大思路。這種遮擋物達到恆星面積四分之一的巨大構造,除了自然現象,也有可能是智慧生物的傑作。

    由此,“塔比之星”的外星文明戴森球說法出臺了。如果這種現象真的是智慧文明體的傑作,那就是一個戴森球結構。

    什麼是戴森球呢?這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科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的一種設想,就是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只有最大限度利用本級恆星能源才能夠滿足文明發展的需求,利用的方法就是建設戴森球。

    戴森球就是建造一個巨大的結構,如果在太陽系,這個結構的半徑有1.5億千米(太陽到地球軌道距離),把太陽包裹起來,這樣就能夠把太陽全部或大部分能量吸收轉化為可用能源。

    根據卡爾達舍夫宇宙文明等級的劃分,戴森球結構就是文明達到了二級的象徵,就是能夠完全掌控和利用本級恆星資源和能源。

    而人類文明目前還處在0.73級,達到一級文明人類才能夠完全掌控利用地球資源和能源。科學界預測,人類達到宇宙一級文明還需要200年左右,達到二級文明需要5000年左右。

    首先,根據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理論,二級文明的活動範圍是周圍恆星系統,也就是在10光年左右附近恆星之間活動。而塔比星距離我們1480光年,二型文明還不具備這麼遠的活動能力。

    其次,我們看到的“塔比之星”已經是1480年前的“塔比之星”,現在那裡已經過去了1480年,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難以預料,如果他們想滅掉我們又有能力滅掉我們,早就來了。

    現在我們前面所說貝莎·柏亞金團隊的研究成果。

    他們透過望遠鏡對“塔比之星”的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觀測光譜分析,一些光變特性表明,在我們與“塔比之星”的視線之間,有一片由塵埃碎片組成的巨大“烏雲”,這片巨大的“烏雲”有厚有薄,將星光散射開來,從而產生了我們觀測到的光變。

    而且這片“烏雲”是圍繞著“塔比之星”旋轉的,因此才會出現週期性遮光現象。

    而對於這片“烏雲”的來歷,有各種說法,比如行星撞擊破碎、彗星破碎、星際塵埃等。到底是什麼妖魔鬼怪所致,還在進一步的研究中。

    人類一直希望找到地外文明,以解脫自己在宇宙中的孤獨魔咒,但迄今尚無突破。“塔比之星”的希望又破滅了,或許新的希望明天又會到來,我們還需靜靜的等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賓士e260播放dvd不能下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