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風微涼秋風味少

    荀子是戰國末期的儒家代表。戰國末期,學術思想漸漸出現歸於一的傾向,即有雜家的出現。荀子本人的思想已經與孔子、孟子不同了,體現出一種兼糅的思想。

    在對待“禮”上,孔孟荀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的“禮”主要是指“周禮”,即周代的典章制度,主張克己復禮,強調以仁釋禮。

    孟子納禮於心,稱“辭讓之心,禮之端也”,並說“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於我者,智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荀子論禮的起源。“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性惡》在荀子看來,正因為人性之惡,所以,產生了禮。荀子賦予禮以法的意義。《勸學》篇中有:“禮者,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

    荀子強調人為,並以改造自然的性惡論與孟子追求先驗的性善論鮮明對立,才克服和沖淡了這種神秘方向:同時由於儘量吸取了墨家、道家、法家中冷靜理智和重實際經驗的歷史因素,使儒學的重人為、重社會的傳統得到了很大的充實,從而把儒家積極樂觀的人生理想提到‘與天地參’的世界觀的崇高地位。(摘自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車第一次什麼時候換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