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裡面 是 地核 地幔 地殼 岩漿但是我不太認同 無邊無際 這個詞 以科學理論來說 裡面的體積不會比地球體積1.08E+12立方千米大 地球內部構造 地球內部具有同心球層的分層結構,各層的物質組成和物理性質都有變化。地球內部是不能直接觀測的,所以有關地球內部的知識多是間接得來的。例如,根據天文學得)知的地球質量和大地測量所得的地球形狀和大小,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克/釐米3。但是,地表物質的密度小於 2.7 克/釐米3 ;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要比5.5克/釐米3為大。根據隕石有石隕石和鐵隕石之分,又由於地球有明顯的內源磁場,因此可以推斷地球內部有一個鐵質的地核。主要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所顯示出來的各種跡象,證明地球內部可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3 )個組成部分。 地殼 地球球層結構的最外層。大陸地殼的厚度一般為35~ 45千米 ,喜馬拉雅山區的地殼厚度可達 70 ~ 80 千米。1909年A.莫霍洛維奇根據近震地震波走時確認地殼下介面的存在 ,在此介面以下地震縱波的速度由平均 5.6 千米 /秒突然增至7.8 千米/秒。這個分介面後人稱之為莫霍介面。大陸地殼一般分為上地殼和下地殼,上地殼較硬,是主要承受應力和易發生地震的層位 ,下 地殼較軟 。海 洋 地殼較薄,一般只有一層,且比大陸地殼均勻。 地幔 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平均厚度為 2800 餘千米。1914年,B.古登堡根據地震波走時測定地核和地幔之間的分介面深度為2900千米,這個數值相當準確,與新近算得的數值只差15千米。地幔又分為上地幔( 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一個地震波的低速層,低速層之上為相對堅硬的上地幔的頂部。通常把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塊組成了地球最外層的構造,地球表層的構造運動主要在岩石圈的範圍內進行。 關於地殼均衡的研究認為,巖 石圈下 面有一個物質層,其強度較小 ,容許緩慢變形和在水平方向流動。1914年,J.巴勒爾稱這個物質層為軟流圈。軟流圈概念和地震學中的地幔低速層概念似乎指的是同一個物件,很多人把它們等同起來。板塊大地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可以作大規模的水平向移動。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鐵 、 鎳元素組成 ,半徑為3480千米 。1936 年 ,I.萊曼根據透過地核的地震縱波走時,提出地核內還有一個分介面,將地核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由於外地核不能讓橫波透過,因此推斷外地核的物質狀態為液態。
地球裡面 是 地核 地幔 地殼 岩漿但是我不太認同 無邊無際 這個詞 以科學理論來說 裡面的體積不會比地球體積1.08E+12立方千米大 地球內部構造 地球內部具有同心球層的分層結構,各層的物質組成和物理性質都有變化。地球內部是不能直接觀測的,所以有關地球內部的知識多是間接得來的。例如,根據天文學得)知的地球質量和大地測量所得的地球形狀和大小,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克/釐米3。但是,地表物質的密度小於 2.7 克/釐米3 ;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要比5.5克/釐米3為大。根據隕石有石隕石和鐵隕石之分,又由於地球有明顯的內源磁場,因此可以推斷地球內部有一個鐵質的地核。主要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所顯示出來的各種跡象,證明地球內部可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3 )個組成部分。 地殼 地球球層結構的最外層。大陸地殼的厚度一般為35~ 45千米 ,喜馬拉雅山區的地殼厚度可達 70 ~ 80 千米。1909年A.莫霍洛維奇根據近震地震波走時確認地殼下介面的存在 ,在此介面以下地震縱波的速度由平均 5.6 千米 /秒突然增至7.8 千米/秒。這個分介面後人稱之為莫霍介面。大陸地殼一般分為上地殼和下地殼,上地殼較硬,是主要承受應力和易發生地震的層位 ,下 地殼較軟 。海 洋 地殼較薄,一般只有一層,且比大陸地殼均勻。 地幔 地殼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平均厚度為 2800 餘千米。1914年,B.古登堡根據地震波走時測定地核和地幔之間的分介面深度為2900千米,這個數值相當準確,與新近算得的數值只差15千米。地幔又分為上地幔( 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一個地震波的低速層,低速層之上為相對堅硬的上地幔的頂部。通常把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塊組成了地球最外層的構造,地球表層的構造運動主要在岩石圈的範圍內進行。 關於地殼均衡的研究認為,巖 石圈下 面有一個物質層,其強度較小 ,容許緩慢變形和在水平方向流動。1914年,J.巴勒爾稱這個物質層為軟流圈。軟流圈概念和地震學中的地幔低速層概念似乎指的是同一個物件,很多人把它們等同起來。板塊大地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可以作大規模的水平向移動。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鐵 、 鎳元素組成 ,半徑為3480千米 。1936 年 ,I.萊曼根據透過地核的地震縱波走時,提出地核內還有一個分介面,將地核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由於外地核不能讓橫波透過,因此推斷外地核的物質狀態為液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