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缸摟著麥芽糖

    唐玄宗末期的公元755年12月,唐將安祿山和史思明在幽州、盧龍、范陽三地起兵造反,當時位於西安的中央政府的權威受到極大挑戰,一開始叛軍勢如破竹一路往南,中央軍完全被打蒙了。自太宗、高宗、武則天及玄宗早期,積累的130年國家財力在安史之亂中消耗殆盡,國家局勢也全面轉向開始走下坡路。

    地方藩鎮尤其是北京、河北、山西一帶的河朔三鎮,包括魏博、成德、幽州三鎮在安史之亂平定後的早期,就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勢力,河朔三鎮以內的人事任免、軍隊調動、司法審判、地方稅收在藩鎮內被當地節度使截留,不再上繳中央,全國的其餘藩鎮,紛紛效仿,由此形成“天下盡裂”局面。藩鎮以內地方最高職位不再是中央任免,改由地方父死子繼,或有牙兵,就是節度使親兵傭立,地方藩鎮與臨近藩鎮之間,經常為了爭奪地盤大打出手,又或者在中央削藩之時聯合對抗中央,或者乾脆派出殺手,前往長安,行刺力主削藩的宰相,比如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就曾幹這事,簡直比安祿山還猛,至少安祿山在起兵以前,對玄宗那是非常畢恭畢敬的。

    玄宗皇帝在位45年,前期殺伐決斷有作為,可惜臨了被貴妃一葉障目,影響了重要的是非判斷,天子不比旁人,一旦犯錯極容易天下大亂。安祿山和史思明,本該幾年換個地方做節度使,以免勢力做大,而玄宗不知出於什麼考慮,竟然讓安祿山在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上,一干11年,這是玄宗重大的用人失誤。

    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內節度使,通常為了利益最大,常常採取騎牆策略,誰給口奶吃就聽誰的,河朔三鎮本是安史舊部,中央為了息事寧人,採取姑息策略,導致地方驕橫,中央難以號令。整個唐朝中後期,藩鎮和中央的關係都是出於風雨飄搖中,整體上中央不能滅地方,地方反過來也不能拿中央怎樣,所以大致相安150年。直到黃巢私鹽販子的起義,才打亂了原本藩鎮的軍力平衡,最後,河南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勝出,親手將唐王朝送進了墳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標準籃球尺碼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