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大軍壓境,孫權與劉備媾和遭到拒絕,乃與曹魏修盟,曹魏趁勢離間孫、劉,八月,封孫權為吳王。孫權遂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統率朱然、韓當、徐盛、潘璋、孫桓等部5萬人抗拒蜀軍,派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鎮守益陽(今湖南益陽地區),以防止武陵(湘西、黔東、鄂西南)少數民族助蜀。 當蜀軍4萬進攻巫(今四川巫山)、秭歸(今屬湖北)時,陸遜採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集中兵力,相機破敵的方略,令部將李異、劉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長江東岸)一帶,把數百里峽谷山地讓給劉備,以使蜀軍戰線伸長,露出破綻。 吳黃龍元年(蜀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劉備求勝心切,派將軍吳班、陳式督率水軍深入夷陵地區,封鎖長江兩岸。二月,親率諸將自秭歸,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一帶,坐鎮猇亭督師。蜀軍從巫峽至夷陵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還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率江北諸軍進抵夷陵以北與江北吳軍相拒,並監視魏軍動向,以防襲擊;命侍中馬良部進駐武陵郡,策應反吳投蜀的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部,威脅吳軍側翼。 不久,劉備派前部督張南率兵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吳軍諸將請求陸遜派兵增援,說:“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陸遜知夷道城堅糧足,有意讓其牽制蜀軍,而堅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說:“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後孫桓見到孫權,談及此事時說:“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排程自有方耳”(《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當蜀軍頻繁挑戰,吳將皆急欲迎擊時,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欲使蜀軍師老疲憊。陸遜說:“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太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逐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敝耳”(《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九》)。諸將不解,以為陸遜畏敵,各懷憤恨。 有些老將和貴族出身的將領不服約束,陸遜則繩之軍紀,嚴加制止。並說:“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諸君並荷國恩,當相輯睦,共剪此虜,上報所受,而不相順,非所謂也。僕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在其事,豈復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矣”(《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蜀大軍壓境,孫權與劉備媾和遭到拒絕,乃與曹魏修盟,曹魏趁勢離間孫、劉,八月,封孫權為吳王。孫權遂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統率朱然、韓當、徐盛、潘璋、孫桓等部5萬人抗拒蜀軍,派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鎮守益陽(今湖南益陽地區),以防止武陵(湘西、黔東、鄂西南)少數民族助蜀。 當蜀軍4萬進攻巫(今四川巫山)、秭歸(今屬湖北)時,陸遜採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集中兵力,相機破敵的方略,令部將李異、劉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長江東岸)一帶,把數百里峽谷山地讓給劉備,以使蜀軍戰線伸長,露出破綻。 吳黃龍元年(蜀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劉備求勝心切,派將軍吳班、陳式督率水軍深入夷陵地區,封鎖長江兩岸。二月,親率諸將自秭歸,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一帶,坐鎮猇亭督師。蜀軍從巫峽至夷陵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還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率江北諸軍進抵夷陵以北與江北吳軍相拒,並監視魏軍動向,以防襲擊;命侍中馬良部進駐武陵郡,策應反吳投蜀的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部,威脅吳軍側翼。 不久,劉備派前部督張南率兵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吳軍諸將請求陸遜派兵增援,說:“孫安東公族,見圍已困,奈何不救?”陸遜知夷道城堅糧足,有意讓其牽制蜀軍,而堅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說:“安東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待吾計展,欲不救安東,安東自解”(《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後孫桓見到孫權,談及此事時說:“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排程自有方耳”(《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當蜀軍頻繁挑戰,吳將皆急欲迎擊時,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欲使蜀軍師老疲憊。陸遜說:“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太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逐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敝耳”(《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九》)。諸將不解,以為陸遜畏敵,各懷憤恨。 有些老將和貴族出身的將領不服約束,陸遜則繩之軍紀,嚴加制止。並說:“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諸君並荷國恩,當相輯睦,共剪此虜,上報所受,而不相順,非所謂也。僕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在其事,豈復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矣”(《三國志·吳書·陸遜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