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李氏族譜。(清)李善元纂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一冊 粵圖 該譜為明代初修,記憶體明學士宋濂序雲:“李之姓原於帝高陽氏,宗隴西,後裔臨淮公者,琅琊王之子,名修珍,貶斥南海,數世不能歸,子孫遂居端州之四會,四會有李氏,蓋出自臨淮公9傳十餘世,至宋殿中侍御史積中(元豐進士,官翰林直學士),由直諫謫南昌,故今為南昌人。殿中公九世孫宗頤以家譜相示,始於殿中高祖三八府君,三八之上則略而不備。該譜曾經歷次纂修,計有宋元豐李積中(五世孫)初烤、明正統三年(1438)十三世孫續修、明萬曆辛亥(1611)十九世孫續修、清乾隆十四年(1749)二十四世孫續修以及清道光十五年(1835)二十五世孫續修等。李氏居四會七百餘年,歷世三十餘代,名士眾多,如李積中、李大性、李津、李棨等。
(四會)李氏族譜。(清)李德寬重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刻本。
四冊 粵圖
(四會崗咀)李氏族譜一卷。(民國)李焯楠纂修。民國三十二年(1943)刻本。
一冊 四會方誌辦、四會檔
(四會)李氏族譜。(清)李善元纂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一冊 粵圖 該譜為明代初修,記憶體明學士宋濂序雲:“李之姓原於帝高陽氏,宗隴西,後裔臨淮公者,琅琊王之子,名修珍,貶斥南海,數世不能歸,子孫遂居端州之四會,四會有李氏,蓋出自臨淮公9傳十餘世,至宋殿中侍御史積中(元豐進士,官翰林直學士),由直諫謫南昌,故今為南昌人。殿中公九世孫宗頤以家譜相示,始於殿中高祖三八府君,三八之上則略而不備。該譜曾經歷次纂修,計有宋元豐李積中(五世孫)初烤、明正統三年(1438)十三世孫續修、明萬曆辛亥(1611)十九世孫續修、清乾隆十四年(1749)二十四世孫續修以及清道光十五年(1835)二十五世孫續修等。李氏居四會七百餘年,歷世三十餘代,名士眾多,如李積中、李大性、李津、李棨等。
(四會)李氏族譜。(清)李德寬重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刻本。
四冊 粵圖
(四會崗咀)李氏族譜一卷。(民國)李焯楠纂修。民國三十二年(1943)刻本。
一冊 四會方誌辦、四會檔
(四會)李氏族譜。(清)李善元纂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一冊 粵圖 該譜為明代初修,記憶體明學士宋濂序雲:“李之姓原於帝高陽氏,宗隴西,後裔臨淮公者,琅琊王之子,名修珍,貶斥南海,數世不能歸,子孫遂居端州之四會,四會有李氏,蓋出自臨淮公9傳十餘世,至宋殿中侍御史積中(元豐進士,官翰林直學士),由直諫謫南昌,故今為南昌人。殿中公九世孫宗頤以家譜相示,始於殿中高祖三八府君,三八之上則略而不備。該譜曾經歷次纂修,計有宋元豐李積中(五世孫)初烤、明正統三年(1438)十三世孫續修、明萬曆辛亥(1611)十九世孫續修、清乾隆十四年(1749)二十四世孫續修以及清道光十五年(1835)二十五世孫續修等。李氏居四會七百餘年,歷世三十餘代,名士眾多,如李積中、李大性、李津、李棨等。
(四會)李氏族譜。(清)李德寬重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刻本。
四冊 粵圖
(四會崗咀)李氏族譜一卷。(民國)李焯楠纂修。民國三十二年(1943)刻本。
一冊 四會方誌辦、四會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