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是陳朝侍中袁憲的後代。博學強記,少年時跟隨道州刺史元結,讀書自能領悟其義,元結很器重他。後來客居荊、郢之間,開始擔任學廬講授。建中初年,黜陟使趙贊把他推薦到朝廷,以未士計程車人身份舉用,授任試校書郎。多次徵用在張伯儀、何士幹幕府中,進任詹事府司直。部中官員因盜竊金寶下獄,袁滋為他伸冤,御史中丞韋貞伯聽說這件事,上表舉薦他為侍御史。刑部、大理寺複審罪人,失去公道,畏懼袁滋守法,藉助有權有勢者請託,袁滋最終沒能簽署批准。升任工部員外郎。
韋皋最初招撫西南夷,南詔異牟尋內附。德宗挑選可以前去撫慰的郎官,大家都畏懼遠行,而袁滋沒有推辭,皇帝讚揚了他。升任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金紫,持節前去。過了一年回來,出使符合皇帝心意,進升諫議大夫。升任尚書右丞,主持吏部選舉。後請求外任,為華州刺史。政績清廉儉約,凡有流民來到他所管轄的州中,他都供給土地讓他們住下來,人們稱他所在的里巷為義合。他則一味以慈惠為本,從不設立綱紀,百姓敬愛歸心。有犯法的,時常在法外寬免。抓住盜賊,有時又憐憫他貧窮,拿出錢財為他償還給丟失東西的人家。召入朝任左金吾衛大將軍,任命楊於陵接替他。袁滋離任時,老人擋路以致無法離開,楊於陵派人通告說:“我不敢更改袁公的政治。”人們都圍住他跪拜,然後才離去,人人流淚。
憲宗監國,進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劉闢造反,下詔命袁滋任劍南兩川、山南西道安撫大使,走到半路,又改任檢校吏部尚書、平章事任劍南東、西川節度使。此時,賊勢正強,又因袁滋的哥哥袁峰在蜀被叛賊劉闢劫持,袁滋害怕不能保全兄長,很長時間不進兵,貶為吉州刺史。不久,改任義成節度使。滑州,是用兵之地,東有淄青,北連魏博,袁滋嚴密戒備又廣施誠信,一意懷柔。李師道、田季安畏服他。居鎮七年,百姓為他立祠堂祭祀。任命為戶部尚書召回,改授檢校兵部尚書,授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升任荊南節度使。
吳元濟造反,袁滋說蔡州軍隊強勁,上下同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用計攻下的,應廣泛施用策略,離散敵心。一直按兵三年,朝廷徵發物資更加困難,下詔取出宮中錢財接濟。袁滋猜度天子也應厭戰了,親自奉表入朝,打算建議停罷淮西軍事,途中聽說蕭僥、錢徽都因建議停戰獲罪被貶官,袁滋又改變原議,再次說出師必勝,以順從天子心意,於是得以派回。不久高霞寓兵敗,皇上想用恩惠與誠信解決叛賊問題,而想到袁滋曾經建議這樣,就授任他為彰義節度使,暫治唐州。又因袁滋是儒生,授任陽旻為唐州刺史,統領軍隊。袁滋先世墳墓都在蔡州,吳少陽時常為他修墓,禁止放牧,其他袁姓子弟多任用為高官,給予官俸。袁滋到達治所,撤除偵察人員,與吳元濟通好。叛賊圍困新興,袁滋卑言勸解,叛賊因此輕視袁滋,不做防備。當時皇帝不斷督催進兵催得很急,而袁滋到任六個月,因沒有戰功貶為撫州刺史。不久,升任湖南觀察使。多次進封為淮陽郡公。去世,時年七十歲,追贈太子少保。
袁滋患病以後,寫下遺命安排後事,前後三年,都有安排。性格寬厚平易,與他交往的人,都自稱可見其肝膽,以至家裡人都不能察見他的喜怒。居處簡陋衣食儉樸。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是陳朝侍中袁憲的後代。博學強記,少年時跟隨道州刺史元結,讀書自能領悟其義,元結很器重他。後來客居荊、郢之間,開始擔任學廬講授。建中初年,黜陟使趙贊把他推薦到朝廷,以未士計程車人身份舉用,授任試校書郎。多次徵用在張伯儀、何士幹幕府中,進任詹事府司直。部中官員因盜竊金寶下獄,袁滋為他伸冤,御史中丞韋貞伯聽說這件事,上表舉薦他為侍御史。刑部、大理寺複審罪人,失去公道,畏懼袁滋守法,藉助有權有勢者請託,袁滋最終沒能簽署批准。升任工部員外郎。
韋皋最初招撫西南夷,南詔異牟尋內附。德宗挑選可以前去撫慰的郎官,大家都畏懼遠行,而袁滋沒有推辭,皇帝讚揚了他。升任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金紫,持節前去。過了一年回來,出使符合皇帝心意,進升諫議大夫。升任尚書右丞,主持吏部選舉。後請求外任,為華州刺史。政績清廉儉約,凡有流民來到他所管轄的州中,他都供給土地讓他們住下來,人們稱他所在的里巷為義合。他則一味以慈惠為本,從不設立綱紀,百姓敬愛歸心。有犯法的,時常在法外寬免。抓住盜賊,有時又憐憫他貧窮,拿出錢財為他償還給丟失東西的人家。召入朝任左金吾衛大將軍,任命楊於陵接替他。袁滋離任時,老人擋路以致無法離開,楊於陵派人通告說:“我不敢更改袁公的政治。”人們都圍住他跪拜,然後才離去,人人流淚。
憲宗監國,進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劉闢造反,下詔命袁滋任劍南兩川、山南西道安撫大使,走到半路,又改任檢校吏部尚書、平章事任劍南東、西川節度使。此時,賊勢正強,又因袁滋的哥哥袁峰在蜀被叛賊劉闢劫持,袁滋害怕不能保全兄長,很長時間不進兵,貶為吉州刺史。不久,改任義成節度使。滑州,是用兵之地,東有淄青,北連魏博,袁滋嚴密戒備又廣施誠信,一意懷柔。李師道、田季安畏服他。居鎮七年,百姓為他立祠堂祭祀。任命為戶部尚書召回,改授檢校兵部尚書,授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升任荊南節度使。
吳元濟造反,袁滋說蔡州軍隊強勁,上下同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用計攻下的,應廣泛施用策略,離散敵心。一直按兵三年,朝廷徵發物資更加困難,下詔取出宮中錢財接濟。袁滋猜度天子也應厭戰了,親自奉表入朝,打算建議停罷淮西軍事,途中聽說蕭僥、錢徽都因建議停戰獲罪被貶官,袁滋又改變原議,再次說出師必勝,以順從天子心意,於是得以派回。不久高霞寓兵敗,皇上想用恩惠與誠信解決叛賊問題,而想到袁滋曾經建議這樣,就授任他為彰義節度使,暫治唐州。又因袁滋是儒生,授任陽旻為唐州刺史,統領軍隊。袁滋先世墳墓都在蔡州,吳少陽時常為他修墓,禁止放牧,其他袁姓子弟多任用為高官,給予官俸。袁滋到達治所,撤除偵察人員,與吳元濟通好。叛賊圍困新興,袁滋卑言勸解,叛賊因此輕視袁滋,不做防備。當時皇帝不斷督催進兵催得很急,而袁滋到任六個月,因沒有戰功貶為撫州刺史。不久,升任湖南觀察使。多次進封為淮陽郡公。去世,時年七十歲,追贈太子少保。
袁滋患病以後,寫下遺命安排後事,前後三年,都有安排。性格寬厚平易,與他交往的人,都自稱可見其肝膽,以至家裡人都不能察見他的喜怒。居處簡陋衣食儉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