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誠地看著你
-
2 # 劉坤忠120
膚髮受之於父母,古代人對膚髮特別重視和愛惜。人生老病死,不會在身體上作手術,終生不剪頭髮。但頭髮比性命重要嗎?顯然不可能。。。曹操在徵張繡時,時此春季,麥苗莜莜,大軍所到之處難勉踐踏麥苗,糧食是百姓的命脈,也是軍隊糧草的保障。天災人禍的戰爭年代,糧食顯得極其珍貴,曹操下令全軍將士,有肆意踐踏麥苗者,一律斬首。全軍將士無敢犯者,也得到了沿途百姓擁護。但在途中曹操的馬受到了驚嚇,狂奔踐踏了不少麥苗。曹操控制住馬,叫來執法官處理,說我曹操違反軍令,理應斬首,來吧。曹操做為軍事統帥,將士們的主公,誰敢按軍法處置,殺誰也不敢殺曹操呀。但令出必行,總得給將士們一個交待吧,曹操撥劍欲自刎,被隨從奪下,曹操令參謀團計議,有人建議,法不責長(曹操是軍隊指揮),頭髮是人體最尊貴的東西,讓曹操割下一把頭髮,以發代首,號令全軍。曹操以身作者,維護了軍令的尊嚴。但只是假像,曹操多狡黠,自己控制不住有責任,至少處理當事者馬吧,但曹操的”絕影“是當世名駒,斬首哪會捨得,只能自己受罪,假意自刎,踐踏律令,糊弄將士。
-
3 # 古河洋橋
個人認為,曹操割發代首的自我懲罰,三國演義當中已經有了評價,認為曹操自我開脫,欺詐將仕。其實,在古代,割頭髮也是一種懲罰,被叫做“髡刑”。我們知道,漢武帝推行儒學,目的就是--君君臣臣,父慈子孝,母賢子敬;儒學以之發展到後來,甚至影響到了刑法,為了加強天下人的孝道,認為割頭髮也是處罰的一種,因為儒學當中有,“髮膚受之於父母”應當好好珍惜,要懂得感恩,割頭髮,就是不孝不敬,讓人唾棄;但是,時光荏苒,斗轉星移,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綱常混亂,禮崩樂壞,奸詐橫行,邪氣瀰漫,天下人追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全無禮義廉恥信,在曹操和他那一幫文臣武將眼裡,割頭髮不過是糊弄士兵和老百姓的,就是剃光頭剪指甲也無所謂。在三國演義裡有一段描寫:曹操有一次失策,中計了,跟一群人逃跑,後面被人追殺,有人喊到,戴帽子的是曹操,曹操趕忙把帽子丟棄,又有人喊到,長髮者是曹操,曹操眼疾手快割掉頭髮,又有人指著說,長鬚者是曹操,曹操連忙把鬍鬚割棄掉。透過這個描寫,我們知道,曹操為了保命,是沒有節操的;這一段描寫,羅貫中把曹操的奸詐描繪的活靈活現,入木三分,羅貫中太瞭解曹操他們了。曹操依靠權謀奸詐糊弄將士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征討張繡,將士天熱口渴,欺騙將士,前面有梅林,有“望梅止渴”這個成語、軍中無糧,欺騙士兵是糧官貪汙了,殺了王垕,平息眾怒.....大家之所以心甘情願被曹操戲耍,是因為曹操能給他們帶來榮華富貴,算不上領導魅力和領導才能!
回覆列表
割發代首的理論基礎是古人對頭髮的重視這一觀念。
曹操踐踏青苗是他的本意嗎?不是。
他違反自己的軍令了嗎?違反了。
他能將自己明正典刑嗎?怎麼可能?他又不是傻子,群臣和將領、官兵和百姓都不是傻子,怎麼可能把自家統帥咔嚓了?
他能砍了座下戰馬代罪嗎?能。但是,他要那麼做,其他臣功是不是也可以?是的,只要開了一個頭,別人總會“循先例”。最後,律令就會失去對臣功的約束。
在此情況之下,割發代首就是一個最優解。既保全了一把手,也維護了律令的嚴肅性。
懲罰從來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讓人遵守律令。曹操就很好地把握了這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