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宏超

    其一

    假設清政府打下去,最初肯定會一敗塗地,之後會更加的覺醒和改革圖強,也就加速王朝的覆滅,但新的政體國體一定會和法國大革命一樣,出現往復的形式

    其二

    假設清政府一開始打,落後陳舊,被列強奴役,新的政體或許會更加千瘡百孔和風雨飄搖

  • 2 # 藍天白雲273209046

    在甲午海戰,青朝與日夲都堅持打到底,青朝不從上到下不改變舊有的體制,思想體系不改變,軍隊舊有體系不改變,取勝的是日本,而不是青朝,當時日夲體系從思想到管理全面轉向西方先進的管理體系,從思想到裝備基本實現代化,曰夲為了達到強國,當時日本天皇吃飯都很節簡省下每一個銅錢買先進的裝備,上下一心走強國之路,青朝守舊總認為是大國上國戰敗了也是大國自據還停留在古代,更可恨的地方面對外敵不能萬眾一心離心離德,結黨營私,腐敗盛行,割地賠款也沒改變,堅持到底也沒可能取勝的希望,但有一種可變敗為勝,在長期的戰亂中,中國的舊有體系瓦解青朝亡,產生抗日革命黨人帶領華人民徹底打敗日夲而且最終日本國消亡,現在的日本島成為中國的行省,安東行省,省會為東京改為安東。

  • 3 # 秋草獨尋

    肯定是清政府先崩潰。有一個很普遍的說法,日本國庫沒錢。 實際上清政府比日本更沒錢,沒有軍費啊,

    1、日本戰前就籌好了兩億多日圓,相當於銀子1.8億兩,而且日本還有各種融資手段,民間捐款還沒用上呢,清政府的甲午軍費都是問外國銀行借了2000萬兩,實際上清政府更沒有錢。見重說中國近代史。

    2.首先,關鍵是你的軍工民用近代企業都沒有,各種銀行、企業、軍校,煤礦也沒有。還不說來不來不得撤的問題。

    煤礦只有一個開平煤礦是機械採煤,產量47萬噸,還在天津,一下子就會被佔領,土煤窯就挖不出多少礦來。招商局輪船才30多艘。而且沒有海軍保護。江南製造總局和天津製造的槍械彈藥連自己的軍隊都不用。更支援不了打外仗。

    而且,由於海軍的喪失,沿海富裕地區基本不保。

    日本八幡鋼鐵廠1901年就投產,煤礦400多萬頓產量,輪般680艘。且製造能力明顯高出清政府,而我們所有的武器都要花錢買。這全是要花錢的。從戰爭後勤無法支撐。

    就算土地鹽稅你全收了。全國5000萬兩的財政收入如何支援戰爭,何況還不可能。

    還有一個普遍說法。遷都再戰,日本受不了。

    3、問題在全國沒有搭成抗日共識,民族意識沒有起來,不象後來的抗日戰爭,是足足從1931年開始籌備,到1937年,全國各屆,友好國家都搭成共識,以國民政府為領導,認可蔣的抗日領袖地位,認識到是華人這個前提的。所以日本每到一處,佔領成本都很高,反抗意識很強,後方部隊、游擊隊,後方軍隊幹部還可以至陪都進行培訓進修,增加能力,指導抗戰。

    再看甲午戰爭,日本統治成本低,可以輕鬆收稅並開發資源。這一點對於日本財政很重要。

    日軍佔領的城市,老百姓都覺得日本人好,除了旅順,在大連、安東、威海等地,老百姓還去慰勞日軍,日本很瞭解大清情況,一開戰就出示了《致十八省豪傑書》,號召各地反抗清廷。與抗日戰爭完全不同。日本佔領這些地區很快就臣服了。臣服之後,還怎麼號召反抗,如同後來的臺灣一樣。這些資料可以看<甲午全史>《沉沒的甲午》。

    最明顯的歷證是庚子時期的天津成立的聯軍委員會,一年下來還淨收入600萬兩。移交給袁世凱。見>《袁世凱的正面與側面》。

    4,一旦遷都,財政及外貸款都難以實現。

    (山海關已被佔領,北京就在眼前,威海衛、旅順軍港已被佔領,天津就是門戶大開,日本海軍登陸就很輕而易舉,庚子事變中,八國聯軍就是從大沽口登陸。北京不保必須遷都。

    5,遷都持久戰還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導致各國分裂中國。

    最明顯的就是俄國

    俄國一直就想佔領東北,1900年時就已經佔領了東北全境。一直有4年之久。甲午戰爭時,清軍議和,遼東半島本來是割讓給日本的,因為俄法德三國軍艦干涉才會退中國。不是因為俄國好心,是他想佔這塊地。如果日本和中國打成了持久戰,俄一定藉口佔領中國的其他東北和華北。事實上俄國就為了東北旅順和日本發生了日俄戰爭。

    還有德國、法國、義大利等

    如果看日本佔了那麼多地方,也會藉口保護商業利益,1897年德國就佔了膠州灣,法國就進了廣州,義大利就想要三門灣,各國瓜分中國的局面會提前到來。因為你沒有能力保障國土和僑民安全了嘛。

    如果被瓜分,財政能力、貸款擔保更不可能。

    5、如果清政府象北韓一樣變成了流亡政府

    但你要扳回來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又沒有聯合國,美國還不可能為中國與日本幹一仗,美國當時正忙著和西班牙打仗。這種想法就不知道是50年還是100年才能再扳回來了。

    但客觀事實是這樣,打仗打的就是國力是實力。

    6、 當時的清政府沒有現代的管理制度,沒有什麼現代政府理念。

    國家財政預算,都沒有,又沒有穩定的貨幣體系,不象抗日戰爭,有宋子文那樣美國留學精英來做財政部長,有國家裝備部、有各軍種的留學精英。有一套完整的現代政府機制來支撐抗戰的金融、經濟、貨幣、工業、生產等。

    7、政府機構人才。不可能叫清政府把整個政府機構人員給撤換掉,撤掉換掉又換成誰。科舉出來的人如何管戰時近代經濟?

    如果又上來一個康有為那樣的妄人,不是政府效率更低?當時就沒人可換,不象後來,戰後,大量官費留學和之前曾、李派出去的留學生精英來掌握政府,才能支撐政府的現代化能力。

    否則難道不會象部落一樣被殖民者全部全掉。中南美洲的那些國家不都是如此嗎?中世紀的政府與現代政府怎麼較量?

    結論是殘酷而悲觀。無論續戰遷都再戰,持久力都承受不了。所以國家的變革極為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抑鬱症之後該怎麼調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