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抱香樓主
-
2 # 滄海拾遺錄
謝邀。明朝中期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倭寇為患東南沿海,遭到了朝廷派出的大軍征討,歷經多年,終於在以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的迎面痛擊後。最終在東南沿海一帶基本消除。那麼,究竟有多少倭寇,竟可以為禍這麼久,倭寇都是日本籍嗎?根據中日史料記載,明朝中期活躍在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成色並不純,有相當數量的“假倭”,也就是明人假扮而成。至於“假倭”的佔比,大致“真倭十之三四,假倭佔十之六七”,即假倭可以佔到倭寇總數的六七成。
之所以出現假倭橫行的情況,主要是經濟利益的驅動所致。在宋元時期,中國海外貿易十分興旺,對外出口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進口香料毛皮火器等物品利潤很高,當時的泉州寧波舟山等都是著名的大海港。待到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因朱元璋是貧苦農民出身,天然對變化莫測的大海和難以有效約束的海外貿易持牴觸態度,下令實行海禁,“片板不許下海”,持有兩根桅杆以上的船隻視為造反。原來繁榮的海外貿易被迫轉入地下,許多海商採取私人武裝押運的方式保護海外走私,甚至由此誕生了富甲一方武裝力量強大的海盜集團,比較著名的是王直海盜集團和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海盜集團。因海外貿易屬於違禁,明人參與海外走私怕連累親友,往往聲稱是倭人,甚至有明人專門和日本籍浪人武士和貧苦農民合作借倭寇之名共同洗劫東南沿海百姓。
戚繼光等抗倭將領消滅的倭寇部隊中不乏明人,這些明人往往熟悉東南沿海地形,與日籍浪人狼狽為奸,對東南沿海危害比純日籍倭寇危害更大。
-
3 # SeaArm
雖然同被稱為倭寇,但兩者的成分分別很大。根據年代大致可以分為“前期倭寇”及“後期倭寇”。後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編隊,起因為明朝的閉關鎖國(海禁)政策。
前期倭寇是以日本海盜為主,目的是為了報復蒙朝聯軍的侵略和女真海盜的擄掠。在元日戰爭之前,高麗史已經有“倭寇金州”的記載。
元日戰爭時,倭寇主要攻擊範圍為當時臣服於元朝的高麗。由於先前臣服於元軍的高麗軍,在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的軍事行動中,侵略日本,因此前期倭寇對於北韓沿海進行含有報復式的海盜行為。北韓史取對馬島、壹岐島、平戶島三地之名,稱為“三島倭寇”(以平戶藩松浦家為核心)。元史和新元史中都有倭寇騷擾元朝杭州的記載。
後來日本進入南北朝的分裂狀態,倭寇的活動也由於政府管制力減弱而加劇。由於前期倭寇對於日本與明朝、高麗貿易造成破壞,初成立的明朝政府對日本南朝發出討伐倭寇的要求,隨後敕封討寇有功的南朝徵西將軍宮懷良親王“日本國王”(後醍醐天皇之子)的稱號。之後北朝(室町幕府擁立)統一南朝後,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再度進行討伐,隨後受封為新的“日本國王”。
北韓王朝的開國君主李成桂因為討伐倭寇有功得到很大的聲望和勢力,後來進行政變取代高麗王朝建立北韓王朝。之後隨著明朝與日本間勘合貿易的盛行,以及對馬島與北韓之間的貿易開放,前期倭寇也逐漸式微。
後期倭寇基本上是中日混編隊,起因為明朝的閉關鎖國(海禁)政策。可以分成兩方面:
一方面以日本人為主體的倭寇組織,戚繼光在《紀效新書》將倭寇的裝備、武器、劍術戰法描述的非常清楚,和官府對決的戰鬥確實以精湛的日本劍術,這些日本武術的海盜甚至擁有一攻五的好武藝。由於嘉靖二年發生在浙江因爭貢事件的寧波之亂和日本因應仁之亂後發生的一連串動盪,使得海盜的活動再次活躍起來,為此日本頒佈倭寇取締令作為限制。
另一方面也有中國東南沿海發展起來的海盜,是為假倭。自明成祖發動內戰,遷都北京,以及嘉靖後的圍堵的政策,形成一股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報復性侵擾勢力。由於這些南方人體型上也比北方人矮小,比北方人更難與日本人區別,所以沿用“倭寇”這名詞來稱呼由日本人與南方華人所組成的海盜集團。後期倭寇集團的海員以混編組成,有不少是南方華人、北韓人以及其他東亞民族,併產生日本人只佔少數的海盜集團。
-
4 # 禁街虎1
絕對不排除這種可能性,有利可圖的事誰不想幹?明朝軍隊聽到倭寇來襲大多都膽戰心驚,不敢與戰,一些中國流氓正好狐假虎威,渾水摸魚。
而且,中間也可能夾雜著北韓流氓,近鄰,比日本還近,趁火打劫也是有的。
這麼說吧,朝廷軍隊無能,朱明王朝這塊大肥肉還不是誰逮著都要來一口?
回覆列表
在百度上查了一下,所謂倭寇的定義是指13世紀到16世紀期間,侵略北韓、中國沿海各地區的日本海盜集團。初始於九州沿海的“名主”、“莊官”等階層和一些失業流民。後來在日本南北朝時期戰敗的南朝封建主,開始組織武士劫掠中國與北韓沿海地區。古籍中稱日本“倭國”,所以這些海盜被稱為倭寇。
正統之後,海防逐漸廢馳,致使倭寇開始猖獗。但是,這一階段的倭寇成員,多為日本本土之人。嘉靖年間,由於閩浙地區從事海上貿易的人比較多,開始組織武裝走私團伙,僱傭日本浪人做護衛。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海盜集團,專門侵擾沿海地區,劫掠府庫。這個演變過程,有些另我們感到悲哀。
倭寇侵海時間較長,其中的成分也十分複雜。《嘉靖東南平倭通錄》中記載:“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籌海圖編•經略•敘寇源》中也說:“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託言倭寇,而其實出於日本者不下數千,其餘皆中國之赤之無賴,孑入而附之耳。大略福建漳郡居其大半,而寧紹往往亦有之,夫豈盡為倭也”。由此可見,明朝中晚期的倭患,其中多為華人造成的,由於這個時期政治腐敗黑暗,官僚隊伍貪腐成風,致使民不聊生。沿海居民因為生存無計,轉而與官府對立。如因為禁海政策的偏差,百姓無力生存,鋌而走險。顧炎武先生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指出,“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飢饉荐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
這個時候的倭寇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以中國為首領日期,日本人為附庸,像汪直團伙就屬於這一類。他們主要是想用暴力逼迫朝廷取消海禁,對中國百姓不算殘忍,也極少劫掠漢人為奴。主要目標是州府城池,劫掠府庫的庫銀和庫糧。另一種是日本大名僱傭華人做嚮導,帶領日本正規軍和海盜侵擾中國的,最為典型的就是許海集團。這一類海盜最壞,可以說是華人中的敗類。當然,漢奸在近代之後,更是數不勝數。不忠不義之人,多沒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