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陳青媛762

    今之的滕王閣乃仿宋建築。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築極窈窕多姿,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宋大觀二年(1108年),滕王閣因年久失修而塌毀,侍郎範坦重建,比唐閣範圍更為擴大,並在主閣的南北增建“壓江”、“挹翠”二亭,逐漸形成以閣為主體的建築群,華麗堂皇之形貌,宏偉壯觀之氣勢被譽為“歷代滕王閣之冠”。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Teana閣”舊藏宋畫繪製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築師們以此作為依據,並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此書相當於現在的建築規範),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

    滕王閣主體建築淨高57.5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12米高臺座,分為兩級。臺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裝置層。新閣的瓦件全部採用宜興產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鴟吻為仿宋特製,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製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臺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雲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臺。一級高臺,系鋼筋混凝土築體,踏步為花崗石打鑿而成,牆體外貼江西星子縣產金星青石。一級高臺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簷“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簷“壓江”亭。從正面看,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 而從飛機上俯瞰,滕王閣則有如一隻平展兩翅,意欲凌波西飛的巨大鯤鵬。這種絕妙的立面和平面佈局,正體現了設計人員的匠心。

    一級高臺朝東的牆面上,鑲嵌石碑五塊。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宛如一幅裝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為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韓愈在《記》中寫道:“餘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長碑左側為花崗岩《竣工紀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閣紀名》碑,右側為花崗石《奠基紀念石》及青石《滕王閣建立紀年》碑。

    由一級高臺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臺(象徵城牆的臺座)。這兩級高臺共有89級臺階,而新閣恰於1989年落成開放。二級高臺的牆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縣所產花崗石。高臺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杆,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臺與石作須彌座墊託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臺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製,鼎高2.5米左右、 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鐘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滕王閣飽經滄桑,歷史上屢毀屢建達 28 次之多,世所罕見。現在的閣樓建於 1985 年,高達 57.5 米,佔地達 47000 平方米。仿宋風格,臨江而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類線接超五類面板能達到千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