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和假日是兩個既相互聯絡又有所區別的概念。一般來講,一個國家的節日可能有很多個,但不是所有的節日都能夠成為假日。當一個節日對國家或民族具有重大的歷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政府和民間安排有重要慶典活動時,才有可能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國家法定節假日首先是節日,然後才是假日,是以國家法令的形式確定的全民公共假日。
目前,世界各國的法定節假日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政治性節假日,如國慶紀念日、戰爭紀念日等;二是宗教性節假日,如聖誕節、感恩節等;三是傳統節假日,或稱民俗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從總體上看,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定節假日主要分配給具有悠久歷史傳統、深厚宗教影響和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的節日和紀念日,同時在時間分佈上比較分散,一個節日通常放一天假,大部分國家一年連續數天集中休假的次數一般不超過一次。
依據1999年國務院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國現行國家法定節假日中,一年中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共10天,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節放假3天,勞動節放假3天,國慶節放假3天。全年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了3天,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
同時,有利於方便廣大群眾安排出行活動、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一是傳統文化特色仍顯缺乏。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長期的歷史積澱已經形成了一批世代相傳、富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但目前中國的法定節假日中只有春節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元宵等傳統節日都沒有列入法定假日。
這些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即使不能法定休假,民間也會自發組織一系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與工作的矛盾。
二是法定節假日安排過於集中。在目前10天法定節假日中,有9天集中安排在春節、“五一”、“十一”三個假期。
一般來講,如果一個國家一年中安排多個全民統一放假的長假,容易對其經濟和社會的正常執行產生較大的影響和波動。
三是存在以法定節假日代替個人假期的傾向。從國際經驗看,居民個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遊、探親等活動,主要是透過帶薪休假來安排的。
由於中國帶薪休假制度沒有全面落實,大多數群眾只能集中選擇在公共假期出行,必然導致交通擁擠、食宿緊張、景區人滿為患等現象的發生,群眾的利益和出行質量也必然受到影響。
因此,近年來,部分全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呼籲重視中國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存在的問題,建議對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調整,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分散法定節假日安排。
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都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民俗活動併為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重視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既是人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宗親節日,又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是中華兒女共同認祖歸宗的重要節日,是一條維繫海內外華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紐帶。
端午節既有迎接炎夏,預防疾病的意義和插艾草、薰香等習俗,又有祭祀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意義和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有利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中秋節,人們將月圓與團圓聯絡起來,親友團聚成為中秋節最重要的主題,象徵團圓的月餅則是中秋節最重要的禮品。因為清明、端午、中秋這些節日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又是全民性節日,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們在經專家充分論證和廣泛徵詢各方面意見後,選擇將這幾個節日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調整國家法定節假日要有利於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背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將這些傳統節日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有利於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擴大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增強全世界華人的凝聚力;有利於人民群眾開展各種與節日主題內容相符的活動,如清明節掃墓、祭祀祖先,端午節的賽龍舟、嘗粽子,中秋節人相聚、賞明月、品月餅等。
節日和假日是兩個既相互聯絡又有所區別的概念。一般來講,一個國家的節日可能有很多個,但不是所有的節日都能夠成為假日。當一個節日對國家或民族具有重大的歷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政府和民間安排有重要慶典活動時,才有可能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國家法定節假日首先是節日,然後才是假日,是以國家法令的形式確定的全民公共假日。
目前,世界各國的法定節假日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政治性節假日,如國慶紀念日、戰爭紀念日等;二是宗教性節假日,如聖誕節、感恩節等;三是傳統節假日,或稱民俗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從總體上看,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定節假日主要分配給具有悠久歷史傳統、深厚宗教影響和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的節日和紀念日,同時在時間分佈上比較分散,一個節日通常放一天假,大部分國家一年連續數天集中休假的次數一般不超過一次。
依據1999年國務院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國現行國家法定節假日中,一年中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共10天,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節放假3天,勞動節放假3天,國慶節放假3天。全年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了3天,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
同時,有利於方便廣大群眾安排出行活動、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一是傳統文化特色仍顯缺乏。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長期的歷史積澱已經形成了一批世代相傳、富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但目前中國的法定節假日中只有春節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元宵等傳統節日都沒有列入法定假日。
這些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即使不能法定休假,民間也會自發組織一系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與工作的矛盾。
二是法定節假日安排過於集中。在目前10天法定節假日中,有9天集中安排在春節、“五一”、“十一”三個假期。
一般來講,如果一個國家一年中安排多個全民統一放假的長假,容易對其經濟和社會的正常執行產生較大的影響和波動。
三是存在以法定節假日代替個人假期的傾向。從國際經驗看,居民個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遊、探親等活動,主要是透過帶薪休假來安排的。
由於中國帶薪休假制度沒有全面落實,大多數群眾只能集中選擇在公共假期出行,必然導致交通擁擠、食宿緊張、景區人滿為患等現象的發生,群眾的利益和出行質量也必然受到影響。
因此,近年來,部分全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呼籲重視中國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存在的問題,建議對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進行調整,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分散法定節假日安排。
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都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民俗活動併為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重視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既是人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宗親節日,又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是中華兒女共同認祖歸宗的重要節日,是一條維繫海內外華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紐帶。
端午節既有迎接炎夏,預防疾病的意義和插艾草、薰香等習俗,又有祭祀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意義和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有利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中秋節,人們將月圓與團圓聯絡起來,親友團聚成為中秋節最重要的主題,象徵團圓的月餅則是中秋節最重要的禮品。因為清明、端午、中秋這些節日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又是全民性節日,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們在經專家充分論證和廣泛徵詢各方面意見後,選擇將這幾個節日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調整國家法定節假日要有利於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背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將這些傳統節日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有利於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擴大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增強全世界華人的凝聚力;有利於人民群眾開展各種與節日主題內容相符的活動,如清明節掃墓、祭祀祖先,端午節的賽龍舟、嘗粽子,中秋節人相聚、賞明月、品月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