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有我的歷史觀

    我們對當年曆史的發展再進行一次“推演”,來一次“歷史大探究”,看曹操老賊是不是殺錯了人?

    周不疑何許人也?

    由於周不疑少年早亡,《三國志》對其記載不多。可能很多朋友對他並不是很瞭解。需先作個“簡介”。

    先簡介周不疑的舅舅“劉先”:荊州大名士,博聞強記,熟典諳史,始依附劉表作“別駕”。曾有人認為曹操日後必有一番作為,勸他歸順曹操,遭到拒絕。後操兼併了荊州,曹操很器重他,先後升職為武陵太守>尚書>魏國尚書令。名望很高。

    周不疑,字“元直”,零陵重安(今湖南衡陽縣)人。少有奇才,聰慧過人。

    劉先怕浪費了一個人才,想很好地培養他。但他認為,縱使自己是一個大學士,恐怕也教不了他。便讓他拜更有名氣的知名學者“劉巴”為師。劉巴見到周不疑後,也感覺他非常人,也恐誤人子弟,婉轉謝絕了。

    劉先很喜歡這個外甥,在曹操處為官時,一直將他帶在身邊。曹操曾久攻柳城(廣西柳州的一個轄縣)不下,周不疑說他自有辦法。曹操便拿來軍事地形圖,並講述了戰況。周不疑須臾便連獻十計,柳城即刻攻下。眾將皆為歎服。這一年周不疑15歲。

    曹操為何派人刺殺周不疑?

    曹操的三個兒子(曹植、曹丕、曹衝)個個聰明絕頂,尤其是曹衝(相信“曹衝稱象”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兩個神童,年齡相仿,相處快樂,感情純真。曹操見其奇才,又與衝交好,欲將女兒許配給他。想透過“聯姻”的方式為其利用,日後為曹家打天下效力。但遭到周不疑的拒絕。遺憾的是:天妒英才,曹衝13歲時因病不治而亡。

    此後,曹操的心態發生了改變。每次見到周不疑,就會痛心地想到自己最寵愛的兒子曹衝。於是就有了殺周之心。曹丕很是不解,並苦諫父親:留下不疑性命,便其日後扶曹。

    曹操拗不過,只得直言不諱:“如果曹衝還在,或許能為曹家所用。但衝兒既已死,我們就不作這個夢了。至於你們,根本駕御不了他。如若現在不除,恐給曹家留下大隱患”。結果,周不疑遭刺客所殺。是年他17歲。

    主持人:現在進行第一個“歷史大探究”:假如當年曹操沒殺周不疑,周不疑會不會對魏中國產生威脅?“正方”>會。 “反方”>不會。 現在開始辯論。

    正方:周不疑少年英才,就是年幼時,兩位知識達人都感覺教不了他,曹操也很欣賞他。曹衝已死,丕、植不及他。等到他翅膀硬了,必定不甘久居人下,日後必反。

    反方:統治者、治國者不應該妒賢嫉能。並不是統治者各方面的才能都要高於臣子。劉邦就曾說過:他“決戰千里,不及韓信;運籌帷幄,不及張良;國計民生,不及蕭何”。但他懂得因才擇用,很好地管理。所以,有才不一定謀反;功高不一定震主。

    正方:曹衝不死,或許周不疑會助曹家打天下。但曹衝已死,感情的紐帶已斷。做皇帝的誘惑實在太大,沒有幾個會不動心思的。

    反方:童年的感情是最純真的,最值得珍惜的。人們有時在遇到利益與友情的抉擇時,不少人會偏向利益的天平。但是,若遇到童時幼時的友情,有一段難以忘卻的回憶,這份友情在心裡的份量很重時,我相信會有許多人選擇取義舍利的。

    周不疑與曹衝的感情就屬於這一類。所以即便衝死,他也絕不會對曹家不利,而是會盡力保護好曹家的。

    正方:周不疑拒絕曹操的婚姻安排,其實就是對兩家感情的否定。不想與曹魏綁在一起,免得日後反曹縛手縛腳。

    反方:他並沒有大人想的那麼複雜,沒有去想這是一場政治聯姻,以此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小孩子內心純淨,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主持人:好了!第一個“歷史大探究”結束。下面進行第二個“歷史大拷問”:假如周不疑沒被曹操暗殺,司馬懿能謀反嗎?

    正方:反對主持人現在就提第二個問題。你這就已經暗示周不疑不會對曹家造成威脅,而是會輔佐曹家了。

    主持人:我也還沒有下斷論,這是迴應題主所提的問題。題主假設周不疑不死,能不能阻止司馬懿謀反?那題主就已經假設了條件——周不疑不會反曹,反而會護曹。現在,正方>能;反方>不能。

    正方:司馬懿雖年少時就胸懷謀略,英姿不凡。但直到20歲前,才有楊俊贊他“絕非尋常之子”。但周不疑十二、三歲就顯露天才。顯然,周不疑要蓋過司馬懿。史學界還有人斷言:若周不疑不死,能碾壓諸葛亮呢!若周忠心事曹,那司馬懿心裡面的小九九他能瞭解得一清二楚,司馬懿要謀反的計劃和行動都不會得逞。

    反方:《三國志》中,只可以看出周不疑顯露出的軍事才能。他或許善於用兵打仗,成為卓越的軍事家。但未必是一位非凡的政治家。

    要知道,在權力遊戲中,政治鬥爭也很殘酷,政治手腕尤為重要。司馬懿雖功勞顯赫,在政治上也曾遭到曹爽的排擠,一度給封個有職無權的“太傅”。

    正方:你怎麼能說周不疑不具政治才能呢?曹操殺了年少的周不疑,卻沒有殺掉明知不甘為人臣下的司馬懿。說明曹操認為周不疑假以時日,經過錘鍊,肯定也會具備非凡的政治才幹的。

    反方:周不疑明知曹操生性多疑,卻不知收劍鋒芒,才招致殺身之禍。即使曹操當年不殺他,其子曹丕、其孫曹睿也會對他有所顧忌,找機會殺掉他。

    而司馬懿生性狡猾,懂得韜光養晦,深藏不露。隨便舉兩例:①曹操認為他有“狼顧之相”,不可重用;但曹丕稱帝后,非常相信他,堅持重用。並作為“託孤大臣”,輔佐曹芳②消滅曹爽前,假裝生病,使曹爽放棄戒心,實則在暗中佈置,作好一舉消滅曹爽勢力的前期準備。

    正方、反方:那結果是什麼?周不疑若不死,會不會輔佐曹家?若輔佐曹家,又能不能阻止司馬懿謀反?

    主持人:僅憑一家之言,我還不能對這麼重大歷史程序作出判斷。我們應該集思廣益。還是聽一聽大家的判斷吧!

  • 2 # 綠野165123487

    歷史的發展似乎冥冥中有了定數。非甲既乙,非乙既丙,這種偶遇與巧合,恰恰也改變了歷史社會發展階段,改變了階段性的社會發展程序與走向。

    一、既生瑜何生亮。三國上這對政治對手上演了短暫博弈。以周瑜的英年早逝,更加開闊了諸葛亮的權臣人生。

    所以周與諸葛之鬥法,是各衛其主,各護各的統治集團利益的搏擊。勝負己分,潮向己定。

    二、地理用兵之要害。署與吳兩國,在軍事地形上既佔劇有戰略防衛優勢,又有先天性不足。而北方曹魏集團則是掃平北方,統一北方,將領與士卒能徵貫戰打天下的。

    曹魏集團,政治態勢上,謀士的智囊團隊佔有數量上的優勢,軍事上將領人才濟濟,兵源充足,為後繼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統治集團比較。魏、署、吳三國皆傳二代,或者二代半~三代。通俗講到了2.0版本與3.0版本的三國時代,綜合實力強勁者,最終完成了統一。

    當然,前朝權臣功高震主,是王朝更迭的通病。處理好完美收關,處理不好綱廢人崩。

    三個集團的相似性為:打天下的老子英雄好汗,權杖後繼者則逐漸羸弱,掌控局裡面能力及智慧不及。這一點署國暴露得更徹底,只不過有諸葛亮等苦撐危局。恰是這樣,當朝者掌控局面能力弱,前朝老臣藉機拱力推翻了曹魏政權。

    沒有假設,歷史的發展程序中是冷冰冰的事實。且歷史的洪荒之流,蠻生之力,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用發展的辨證視覺審視,不出這枝,又會橫生那枝,流向不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大光華學院是私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