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質躍
-
2 # 青山不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認識世界,沒有其他途徑,全屏感官,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舍此,人就成了瞎子,聾子。所以,感官是認識世界的橋樑,怎麼反而說成了屏障?不對啊,不該啊!
事物都在永不停息的運動,沒有絕對的靜止。河也在不停歇的運動,變化,發展。改變了模樣,更換了內涵,河再也不復當初,豈能說容顏依舊?
兩次踏入同一條河,首先,作為河水流淌的外在標誌,時間一去不復返。更可以深入考察內涵。冬天,河水沒有支流的補充,反而蒸發,水量減少;夏雨遍地流。石達開過大渡河,就是篤信河水依舊,延誤了三天,才下令渡河,士兵還沒有上岸,滔天洪水迅雷不及掩耳,轉眼吞沒千萬士兵;這是雪山下來的冰水,浮屍塞流,慘不忍睹。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無需架橋,徒步涉水過淮河;轉眼間,敵軍追到河邊,恰好河水暴漲,扼腕長嘆:天不助我!對岸佇立小憩的劉伯承,則笑而回答:此乃天助我也!可見,時間不同,即使只是一時片刻,水量水情,也是迥然不同的。
長江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然而,明朝年間,江水陡然消失殆盡!有好事者,下到河底撿魚,上游江水突至,這樣的怪事,聞所未聞!冬天,黃河封凍結冰,冰上駕車行人,不足為奇;山東段完全斷流,頓失滔滔,亙古未有的景象,還能說保持一樣?
至於河裡,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弱肉強食;或者千里迴游,產卵完畢,精疲力盡,秒變浮屍漂流,令人嗟嘆。河裡魚蝦水草雜物,千變萬化,一言難盡,誰又能強說依舊?
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那是前人借河說事,用河指代,泛指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用詞雖然奇特,卻是常理。本來麼,辯證唯物主義,就強調兩點,所有的存在都是物質,所有的形態都在變化,如此而已,更好理解,更加明確,同時也更加深刻。
-
3 # 使用者3097950555020
這兩句話相隔數千年:前者屬於認識論(知識論)問題,後者屬於本體論問題。
所謂屏障是指其內其外相互隔離之牆,以此來為人的感覺定性未免要失足於主觀;而後一句話說的是客觀判斷萬物皆流變的本體。
近代西歐哲學主要解決的是本體論認識問題,其中關鍵環節是"知從何而來"的語言邏輯學命題。海外學派認為來自感覺(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大陸學派認為來自信仰(政治上的國家主義)。
馬克思認為兩者皆失之於偏頗,因為兩者其實說的是同一回事,這就是感性(客體)的能動性(物件)的實踐問題。
馬克思與從前所有思想家皆有所不同,他認為基督教既是一個信仰組織,與此同時的基督教,它還是一個建立在經濟組織基礎上的軍事組織。
正是在這一點上,無論海外學派或是大陸學派,它們僅是指謂資本主義生產力組織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
4 # 長風浩蕩
這話說的~
你回家的路就是你與你的家之間的屏障。
???
好像沒錯呢,那路確實橫在你跟你家之間呢,可是,那你要怎麼回家?你只要從非家的位置回家,就一定有路徑,你回家之時,已經走過的路徑就是你回家的路。
同理,你與非你世界存在時空距離,那你要認之知之理解之,那就只能主動採集其施放的資訊,以採集篩選的資訊為基礎,推理、復現世界的規律與現象,以之為基礎和依據,與世界進行互動。
那具體事物外放的資訊是障礙?人間可沒上趕著求你採集,人家自然而然存在,自然而然外放其象,不是為了誰準備的。你願意採集,那就採集,人家不吝嗇,你不願意看不願意聽不願意嗅嘗觸感,那就閉目塞聽閉口縮手,人家不在乎。你採集的資訊,是你去主動理解,不是資訊主動給你個無腦的尸位素餐的“領導”彙報工作的,是你主動的以採集到的資訊為素材加工成特定的抽象資訊。
我在紙上畫條線,你的眼睛只是感知到了一片白色上有黑色線,是你根據全面的視覺所受資訊復現了現場景象:一張紙上有條線。
或者說,你的視覺器官及大腦的既定光學屬性和處理模式,能將外界可見光資訊固定的轉化為固定模式的資訊,供給你——主動意志去理解這資訊背後的意涵。
這個過程當中只有一個主動因素即主動意志,就是你。你所看之物、你的眼睛、你的大腦,都不是主動的,都是被動的,是確定的模式和流程,就好像照相機就是個既定的處理光學資訊的固定流程,其所受的資訊以既定的規律形成固定的結果,那結果是什麼意涵,照相機本身無法在意。
障礙~
心之障礙,本來心生而已。
回覆列表
“人的感官是人認識世界的天然屏障。”要表達的一層意思就是感性認識屬於淺層認識,很不可靠,往往能認識的只是事物的表象。想當然的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往往不過是湊合出了一種表層認識更甚或許只是錯覺幻覺。
要達到對事物的普遍性的本質的深刻的認識,就要有感官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人不可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這是關於世界萬物具有普遍聯絡的運動觀。原話應是赫拉克利特所說,表達了一種萬物都在變的哲學思想。這句古希臘兩千年前的話很了不得,有別於一般一些形而上的靜止觀念的。意思是認為萬事萬物是處於不斷運動變化發展中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人兩次或多次踏進的所謂的同一條河流,在時間在空間上已是千差萬別,完全不一樣的。好比一個人從出生到老年去世,他的每一天都不會完全一樣。而此處結合上面的第一句,“人的感官是人認識世界的天然屏障。”那麼,我們常常聽聞人言的所謂,“日子重複一日又一日”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感官的感性的片面的靜止的唯心的觀念論了。
事實上,日子從來沒有重複的,時間一去不復返,所謂,人生沒有彩排,都是現場直播就是這樣意思的。這樣的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這樣的觀念指導下的人的行為多數也就不能正確的深入的客觀的認識世界認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