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圈就是漢文化圈,是以漢字承載的中原文化為具體表現形式而出現的。
漢文化圈自商周初始,兩漢以後逐漸向四周幅射,鼎盛於隋唐時期。漢文化圈的範圍東至東瀛,西至西域,北至漠北,南至南洋。包括今天的日本、琉球、朝韓、蒙古(至西伯利亞)、中亞諸國、喜瑪拉雅山南麓區域、緬甸、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高棉、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
漢語文化圈的形成,有幾個重要的因素:
一、漢字
應該在夏以前就已成雛形,目前的考古材料還有欠缺,但從商朝的成熟的甲骨文推演,夏朝已經形成了系統性文字。文字是記錄文化或文明的基本手段,有了文字,前人的思想才能更準確地延傳下來。
及至秦漢,統一了文字,使文化的傳播和鞏固就更強有力了。
二、政經制度
周朝建立後,進一步完善了夏商就有的朝貢制度,周朝規定:京畿附近的諸候,半年歲貢;國內諸候,年貢一次;鄰邦或路途遙遠者,三年或五年一貢;海外邦國,終歲一次。外邦來朝的目的主要有兩個,第一,是表示對周天子的臣服,而周天子也會授其信物作為對外邦政權的認定;第二,朝貢也是當時物資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周朝透過這種交流,輸出的不但有物資,還有包括政經制度、文化以及價值觀。
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分封有幾類:同姓王族,此類諸候的封地在王城周圍,主要是拱衛京畿;其次是功臣,此類諸候因功戰獲封,分封於外圍;再次是協助周王平定反叛的邊地邦國的其他地方勢力或政權,分封於治下之域。中央政府會協助各諸候在其封地上實施的統治和教化,也把文化及價值觀自上而下的推行到治下,從而形成了價值觀相對統一的地域。
秦漢以後,特別是西漢,王朝版圖進一步擴大。中央集權制度也更完備,強有力的推進包括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原文化在此時期的推廣更甚於前幾個朝代。隨著疆域的擴張,文化的流傳和與周邊地區的交流和融合也越來越頻繁。
“絲綢之路”沿途的區域或國家,特別是靠近中原的,諸如西域地區及中亞地區也都漢文化的影響也逐漸日深。有著南方絲路之稱的“蜀身毒道”也於此期間把漢文化傳播到包括中南半島,甚至南亞次大陸地區。而兩晉及隋唐的海上貿易,又透過福建兩廣向琉球、日本及越南、菲律賓等地區傳輸著漢文化。
隋唐
三、戰爭
戰爭推動歷史程序,也會讓強勢一方的文化推行到佔領區。
夏商周的每一次朝代交替後,最終都是以先進的文化佔領或替代了沒落文化而告終,從夏的氏族聯盟到周的中央集權,政經制度變得更完善強大。隨著征戰而逐漸擴充的版圖,也進一步把文化傳播得更廣。周八百年,諸候互爭地盤,力量弱小的諸候或其他族群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大諸候侵佔擠壓,不得不向外遷移,也把文化帶入了新開闢的地區,從而又進一步擴大了文化的影響力。
秦漢隋唐的征伐,也是文化傳輸和融合的強大的推進器。漢武帝時,王朝的疆域北至漠北(西伯利亞地區),南到包括越南在內的中南半島大部分,西到波斯,東到琉球東瀛。治下所推行的教化,是以儒家學說為基準,因此給隋唐的漢文化圈鼎盛打下紮實的基礎。
四、文化
中原文化或曰傳統文化,自周以後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孔子整理的《四書五經》,其中《易》為群經之首,《易》繼承了《連山》(夏)、《歸藏》(商),且更加系統。
《易》闡述的哲學思想,對中原文化產生的影響,橫向看,是對王朝治下的綱領性典籍,縱向看從形成伊始,一直影響到當今,跨越四千年左右。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儒道墨為主流文化的諸子百家尊奉《易》為經典,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
而後經孔子整理成書的《四書五經》,自漢朝以後被尊奉為華人的精神支柱,對以漢字教育教化的區域而言,這套書就是兩千多年來統一版本教科書,這對文化的啟蒙和價值體系的形成,是世界範圍內僅有的。
始於兩晉,完善於隨唐的科舉選拔制度,在強化《四書五經》的教科書作用中,更是從制度上得到空前的提升和加強。
漢語文化圈,還得益於佛教的東漸。佛教傳入中原,到魏晉時已經與以儒道墨為傳統的中原文化充分融合,形成以儒釋道為主流的文化氛圍。廟堂文化(道、儒)和世俗文化(佛)的完美融合,使漢文化具有了更大的優越性,其傳播的速度、廣度及深遠端度就遠大於1+1=2了。
五、邦交
譴使天朝是朝貢制度的延展。自漢以來,譴使入中原是周邊區域和天朝邦交的重要手段。所譴人員,一是外交;二是交流學習。學習中原先進的漢文化,轉而教化其國,從而使得包括價值觀在內的,從政經制度、軍事、科技、生產到文化藝術全方位的被友邦鄰國採納施行,甚至全盤接受。
一種文化或者文明的影響和傳播,大致有兩種方式,其一是靠軍事征服強力傳播,這種方式突凸、快速,極具強制性,但其與所征服區域的融合基礎薄弱,很難形成以同一文化為基礎的圈子。
而第二種方式,是先進文化自身強有力的輻射,在長時間的跨度上逐漸向四罔影響和滲透出去的,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就是漢文化圈。
漢文化的先進和發達自商周到隋唐,在世界範圍內一直都保持領先的位置,因此對周邊地區的滲透和融合,都以持續的主導的身份施加影響,長大千餘年。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的一座高峰,政經制度、社會結構、軍事科技、文化藝術達到空前的繁榮。中國像一塊強大的磁鐵,用她的魅力牢牢的吸引著周邊的區域,也給他們樹立了效仿的標杆。漢文化圈也在這個時期達到鼎盛。
因為漢文化太過優秀,周邊區域只能盡力效仿漢唐風氣,從某種角度說,他們別無選擇!
東亞文化圈就是漢文化圈,是以漢字承載的中原文化為具體表現形式而出現的。
漢文化圈自商周初始,兩漢以後逐漸向四周幅射,鼎盛於隋唐時期。漢文化圈的範圍東至東瀛,西至西域,北至漠北,南至南洋。包括今天的日本、琉球、朝韓、蒙古(至西伯利亞)、中亞諸國、喜瑪拉雅山南麓區域、緬甸、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高棉、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
漢語文化圈的形成,有幾個重要的因素:
一、漢字
應該在夏以前就已成雛形,目前的考古材料還有欠缺,但從商朝的成熟的甲骨文推演,夏朝已經形成了系統性文字。文字是記錄文化或文明的基本手段,有了文字,前人的思想才能更準確地延傳下來。
及至秦漢,統一了文字,使文化的傳播和鞏固就更強有力了。
二、政經制度
周朝建立後,進一步完善了夏商就有的朝貢制度,周朝規定:京畿附近的諸候,半年歲貢;國內諸候,年貢一次;鄰邦或路途遙遠者,三年或五年一貢;海外邦國,終歲一次。外邦來朝的目的主要有兩個,第一,是表示對周天子的臣服,而周天子也會授其信物作為對外邦政權的認定;第二,朝貢也是當時物資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周朝透過這種交流,輸出的不但有物資,還有包括政經制度、文化以及價值觀。
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分封有幾類:同姓王族,此類諸候的封地在王城周圍,主要是拱衛京畿;其次是功臣,此類諸候因功戰獲封,分封於外圍;再次是協助周王平定反叛的邊地邦國的其他地方勢力或政權,分封於治下之域。中央政府會協助各諸候在其封地上實施的統治和教化,也把文化及價值觀自上而下的推行到治下,從而形成了價值觀相對統一的地域。
秦漢以後,特別是西漢,王朝版圖進一步擴大。中央集權制度也更完備,強有力的推進包括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原文化在此時期的推廣更甚於前幾個朝代。隨著疆域的擴張,文化的流傳和與周邊地區的交流和融合也越來越頻繁。
“絲綢之路”沿途的區域或國家,特別是靠近中原的,諸如西域地區及中亞地區也都漢文化的影響也逐漸日深。有著南方絲路之稱的“蜀身毒道”也於此期間把漢文化傳播到包括中南半島,甚至南亞次大陸地區。而兩晉及隋唐的海上貿易,又透過福建兩廣向琉球、日本及越南、菲律賓等地區傳輸著漢文化。
隋唐
三、戰爭
戰爭推動歷史程序,也會讓強勢一方的文化推行到佔領區。
夏商周的每一次朝代交替後,最終都是以先進的文化佔領或替代了沒落文化而告終,從夏的氏族聯盟到周的中央集權,政經制度變得更完善強大。隨著征戰而逐漸擴充的版圖,也進一步把文化傳播得更廣。周八百年,諸候互爭地盤,力量弱小的諸候或其他族群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大諸候侵佔擠壓,不得不向外遷移,也把文化帶入了新開闢的地區,從而又進一步擴大了文化的影響力。
秦漢隋唐的征伐,也是文化傳輸和融合的強大的推進器。漢武帝時,王朝的疆域北至漠北(西伯利亞地區),南到包括越南在內的中南半島大部分,西到波斯,東到琉球東瀛。治下所推行的教化,是以儒家學說為基準,因此給隋唐的漢文化圈鼎盛打下紮實的基礎。
四、文化
中原文化或曰傳統文化,自周以後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孔子整理的《四書五經》,其中《易》為群經之首,《易》繼承了《連山》(夏)、《歸藏》(商),且更加系統。
《易》闡述的哲學思想,對中原文化產生的影響,橫向看,是對王朝治下的綱領性典籍,縱向看從形成伊始,一直影響到當今,跨越四千年左右。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儒道墨為主流文化的諸子百家尊奉《易》為經典,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
而後經孔子整理成書的《四書五經》,自漢朝以後被尊奉為華人的精神支柱,對以漢字教育教化的區域而言,這套書就是兩千多年來統一版本教科書,這對文化的啟蒙和價值體系的形成,是世界範圍內僅有的。
始於兩晉,完善於隨唐的科舉選拔制度,在強化《四書五經》的教科書作用中,更是從制度上得到空前的提升和加強。
漢語文化圈,還得益於佛教的東漸。佛教傳入中原,到魏晉時已經與以儒道墨為傳統的中原文化充分融合,形成以儒釋道為主流的文化氛圍。廟堂文化(道、儒)和世俗文化(佛)的完美融合,使漢文化具有了更大的優越性,其傳播的速度、廣度及深遠端度就遠大於1+1=2了。
五、邦交
譴使天朝是朝貢制度的延展。自漢以來,譴使入中原是周邊區域和天朝邦交的重要手段。所譴人員,一是外交;二是交流學習。學習中原先進的漢文化,轉而教化其國,從而使得包括價值觀在內的,從政經制度、軍事、科技、生產到文化藝術全方位的被友邦鄰國採納施行,甚至全盤接受。
一種文化或者文明的影響和傳播,大致有兩種方式,其一是靠軍事征服強力傳播,這種方式突凸、快速,極具強制性,但其與所征服區域的融合基礎薄弱,很難形成以同一文化為基礎的圈子。
而第二種方式,是先進文化自身強有力的輻射,在長時間的跨度上逐漸向四罔影響和滲透出去的,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就是漢文化圈。
漢文化的先進和發達自商周到隋唐,在世界範圍內一直都保持領先的位置,因此對周邊地區的滲透和融合,都以持續的主導的身份施加影響,長大千餘年。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的一座高峰,政經制度、社會結構、軍事科技、文化藝術達到空前的繁榮。中國像一塊強大的磁鐵,用她的魅力牢牢的吸引著周邊的區域,也給他們樹立了效仿的標杆。漢文化圈也在這個時期達到鼎盛。
因為漢文化太過優秀,周邊區域只能盡力效仿漢唐風氣,從某種角度說,他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