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徐哥

    小麥胞囊線蟲病分佈與為害

    小麥胞囊線蟲病是近年來發生的一種新病害,現已在澳洲、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印度、中國等40個國家發生為害。中國1989年在湖北首次報道了該病害,目前該病分佈於湖北、河北、河南、北京、山西、陝西、內蒙古、青海、甘肅、山東、安徽、江蘇和寧夏13個省(市、區)。小麥受害後葉片發黃似乾旱缺肥狀,增長緩慢,分櫱少,成穗率降低,穗粒數減少。一般能造成小麥減產20%~30%,嚴重的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

    該病害的症狀特徵

    小麥胞囊線蟲為植物固定性內寄生線蟲,侵入小麥根系後導致小麥根系發育異常,影響養分的輸送和積累。小麥受害後在不同的生育期表現出的症狀不一,地上部的表現症狀是小麥胞囊線蟲為害小麥根系所致。

    ① 苗期:地上部表現為植株矮化,葉片發黃,麥苗瘦弱,分櫱明顯減少或不分櫱,似缺肥缺水狀,小麥根分叉多而短,根部出現大量根結,病、健株根系差別明顯。

    ② 抜節期:病株生長勢弱,明顯矮於健株。病苗在田間分佈不均勻,常成片發生。地下部分根系有多而短的分叉,形成大量根結,嚴重時扭結成亂麻狀鬚根團。

    該病害發生規律

    【1】生活史:該線蟲在中國一般1年發生1代,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夏。當秋季氣溫降低,土壤溼度合適時,越夏胞囊內的卵先孵化成1齡幼蟲,在卵內蛻皮後破殼而出變為2齡幼蟲。 齡侵染性幼蟲侵入小麥根部,在根內發育至3~4齡,4齡幼蟲蛻皮後發育為雌成蟲(檸檬形)或雄成蟲(線形)。雄成蟲進入土壤尋找雌成蟲交配後死去,而雌成蟲定居原處取食為害,開始孕卵,其體軀急劇膨大,撐破寄主根部表皮現露於根表,以後進一步發育老熟,成為褐色胞囊,胞囊一旦老熟,很容易從根上脫落至土壤中,因此,田間調查胞囊的最佳時期是小麥抽穗揚花期。隨著小麥的根系成熟黃朽,胞囊變褐老熟,脫落遺散於土中,成為下一季作物的初侵染源。

    【2】傳播途徑:土壤是該線蟲傳播的主要途徑,耕作、流水、農事操作及人畜帶的土壤等可以近距離傳播,農機具和種子攜帶帶有線蟲的土塊可以遠距離傳播。在澳洲,大風形成的場沙可以將線蟲胞囊傳至較遠的田塊。

    【3】發病條件

    ① 氣候因素:在幼蟲孵化時期,恰逢天氣涼爽而土壤溼潤,土壤空隙內充滿的水分利於幼蟲孵化並向植株根部移動,為害嚴重;在小麥的生長季節,乾旱或早春出現低溫天氣,受害加重。

    ② 土壤因素:據調查,該線蟲在除紅棕土外的各類土壤中均有分佈。一般在沙壤土及沙土中該線蟲群體大、為害嚴重,黏重土壤中為害較輕。河南農業大學研究發現,土壤含水量過高或過低均不利於線蟲發育和病害發生,平均含水量8%~14%有利於發病。

    ④ 作物及品種:小麥、大麥、燕麥等多種禾穀類作物都是該線蟲的寄主,但感病程度有所不同。在河南省,小麥是該線蟲的主要寄主作物,不同小麥品種間對該線蟲的抗(耐)病性存在明顯差異。

    科學防治措施

    ☆ 農業防治

    ① 種植抗病品種:種植抗病品種是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大面積推廣的小麥品種中沒有高抗品種,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培育出的太空6號,對小麥胞囊線蟲表現出一定的抗性。

    ② 輪作:透過與非寄主植物(如豆科植物大豆、豌豆及三葉草和苜蓿等)和不適合的寄住植物(如玉米等)輪作,可以降低土壤中的小麥胞囊線蟲的種群密度,與水稻、棉花、油菜連作2年後種植小麥,或與胡蘿蔔、綠豆輪作3年以上,可有效防治小麥胞囊線蟲病。

    ③ 適當調整播種期:土壤溫度對小麥胞囊線蟲的生活史,及其對寄主植物的為害性存在很大的影響,低溫可以刺激卵的孵化和抑制寄主根系的生長。因此,調節小麥播種期,適當早播,可以減少病害損失。 隨溫度的下降,大量2齡幼蟲孵化時,小麥根系已經發育良好,抗侵染能力增強,發病減輕。

    ④ 合理施肥和灌水:適當增施氮肥和磷肥,改善土壤肥力,促進植株生長,可降低小麥胞囊線蟲的危害程度,而偏施鉀肥可以加重病情。乾旱時應及時灌水,能有效減輕為害。

    ☆化學防治

    ① 在小麥播種期用10%克線磷顆粒劑,或10%噻唑磷顆粒劑,每畝300~400g,播種時溝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該線蟲的危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隋煬帝用盡了各種法子也沒有打贏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