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是伴有血栓形成的乙狀竇靜脈炎。右側多見。為常見的耳源性顱內併發症。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是由於中耳乳突的化膿性病變,侵蝕乙狀竇骨板,先形成乙狀竇周圍膿腫,爾後產生乙狀竇壁血栓,血栓變為膿毒性,逐漸增長,最後閉塞竇腔而形成。如細菌侵入血栓而致感染化膿時,可形成乙狀竇膿腫;帶菌的栓子脫落,可隨血流向全身播散,引起遠隔臟器的化膿性病變及膿毒敗血症。乙狀竇血栓靜脈炎向鄰近組織擴散,可引起硬腦膜下膿腫、腦膜炎、小腦膿腫等。若感染得到控制,血栓發生機化,以後血管新生,竇腔可重新貫通。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的典型表現為:患者發冷或寒戰,體溫突然升高到40℃左右,再迅速下降;降溫伴有大汗淋漓;發熱時患者有頭痛、脈速、全身不適等症狀。上述症狀多在每日下午或晚上發生一次,但亦可一天數次,在寒戰間歇期患者可無症狀。晚期患者可發生貧血。患側耳後、枕後及頸部疼痛,乳突後方輕度水腫;同側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腫塊,壓痛明顯。乙狀竇壁完全閉塞時,產生頭痛、視神經乳頭水腫、腦脊液壓力增高和Tobey-Ayer氏試驗陽性。實驗室檢查可發現白細胞明顯增多,多形核白細胞增加,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減少。寒戰、高熱時,可培養出致病菌如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本病的診斷一般不難。慢性化膿性中耳乳突炎或急性中耳乳突炎,特別是膽脂瘤型中耳炎,若區域性引流受阻,或在急性發作後,出現週期性發作的畏寒、寒戰、高熱等典型症狀,均應疑及本病。透過血液塗片查瘧原蟲或肥達反應等實驗室檢查,可與瘧疾、傷寒相鑑別。治療:對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應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足量的抗生素及支援療法。
①疑為本病時,急行乳突切開術,探查乙狀竇,清除病灶,通暢引流。竇內血栓不必取出,遇有乙狀竇膿腫時,應將竇內病變組織全部清除。
②在急性發作期,首先使用大劑量抗生素治療,最好按細菌培養測定敏感的抗生素進行靜脈滴注,但不能等待,在未得到報告時即應選用廣譜抗生素如氨苄青黴素、紅黴素、卡那黴素等。
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是伴有血栓形成的乙狀竇靜脈炎。右側多見。為常見的耳源性顱內併發症。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是由於中耳乳突的化膿性病變,侵蝕乙狀竇骨板,先形成乙狀竇周圍膿腫,爾後產生乙狀竇壁血栓,血栓變為膿毒性,逐漸增長,最後閉塞竇腔而形成。如細菌侵入血栓而致感染化膿時,可形成乙狀竇膿腫;帶菌的栓子脫落,可隨血流向全身播散,引起遠隔臟器的化膿性病變及膿毒敗血症。乙狀竇血栓靜脈炎向鄰近組織擴散,可引起硬腦膜下膿腫、腦膜炎、小腦膿腫等。若感染得到控制,血栓發生機化,以後血管新生,竇腔可重新貫通。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的典型表現為:患者發冷或寒戰,體溫突然升高到40℃左右,再迅速下降;降溫伴有大汗淋漓;發熱時患者有頭痛、脈速、全身不適等症狀。上述症狀多在每日下午或晚上發生一次,但亦可一天數次,在寒戰間歇期患者可無症狀。晚期患者可發生貧血。患側耳後、枕後及頸部疼痛,乳突後方輕度水腫;同側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腫塊,壓痛明顯。乙狀竇壁完全閉塞時,產生頭痛、視神經乳頭水腫、腦脊液壓力增高和Tobey-Ayer氏試驗陽性。實驗室檢查可發現白細胞明顯增多,多形核白細胞增加,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減少。寒戰、高熱時,可培養出致病菌如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本病的診斷一般不難。慢性化膿性中耳乳突炎或急性中耳乳突炎,特別是膽脂瘤型中耳炎,若區域性引流受阻,或在急性發作後,出現週期性發作的畏寒、寒戰、高熱等典型症狀,均應疑及本病。透過血液塗片查瘧原蟲或肥達反應等實驗室檢查,可與瘧疾、傷寒相鑑別。治療:對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應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足量的抗生素及支援療法。
①疑為本病時,急行乳突切開術,探查乙狀竇,清除病灶,通暢引流。竇內血栓不必取出,遇有乙狀竇膿腫時,應將竇內病變組織全部清除。
②在急性發作期,首先使用大劑量抗生素治療,最好按細菌培養測定敏感的抗生素進行靜脈滴注,但不能等待,在未得到報告時即應選用廣譜抗生素如氨苄青黴素、紅黴素、卡那黴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