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清看世界

    板鼓,又名單皮、班鼓。在民間流傳歷史久遠。《清朝續文獻通考》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是京劇等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

    演奏時,將板鼓空懸在繫有繩子的竹製或木製的鼓架上,用兩根藤或竹製鼓箭敲擊,不僅鼓心、鼓邊發音高低有別,使用點箭(用鼓箭點選鼓面)或滿箭(平擊鼓面)發音也不同,有雙打(雙手持箭齊打或交替滾奏) 、單打(右手執箭擊鼓,左手持拍板敲擊)、悶打(左箭壓住鼓面,右箭打鼓面,發出悶音)等技巧。

    在戲曲樂隊中,板鼓和拍板並用,由一人兼奏,居於指揮和領奏地位。演奏者以各種擊鼓手勢和擊音指揮樂隊,又與拍板一起標誌唱腔節奏,為演員的各種身段和動作伴奏,給鑼鼓演奏增加花點,烘托舞臺氣氛和人物形象。

  • 2 # 小雅好讀書

    板鼓歷史

    板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又名單皮、班鼓。板鼓在民間流傳歷史悠久,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於“清樂”中,那時稱為“節鼓”。隨著明清戲曲藝術的發展,廣泛用於崑曲、京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中。清代還稱搭鼓,《清朝續文獻通考》載:“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

    板鼓因為與拍板常由一人兼奏而得名,並有“單皮”(一面蒙皮)和“班鼓”(過去戲班專用)之稱,是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

    板鼓構造

    板鼓是形體矮小的單面鼓,鼓身用色木、樺木、槐木、桑木、櫸木或柚木等硬質木料製作,由5塊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徑25釐米,但絕大部分是木質板面,中間振動發音的鼓面僅有5~10釐米,鼓膛呈八字形,鼓邊高9.5釐米。鼓皮用牛皮,張緊於整個板面直到底邊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擊發音部位。板鼓發音的高低,取決於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鬆緊。為保持鼓皮的張力,所釘鼓釘較多,並在底部箍以鐵圈。

    京劇用板鼓

    板鼓因適用的劇種不同,而在規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

    京劇和其它一些地方戲中所用的板鼓,鼓面較小,屬於小膛板鼓。小膛板鼓,中間的鼓膛直徑僅有5釐米,鼓中間高11.5釐米,鼓下口直徑23.5釐米,發音高亢脆亮。

    板鼓演奏

    演奏時,將板鼓空懸在繫有繩子的竹製或木製的鼓架上,用兩根藤或竹製鼓箭敲擊,不僅鼓心、鼓邊發音高低有別,使用點箭(用鼓箭點選鼓面)或滿箭(平擊鼓面)發音也不同,有雙打(雙手持箭齊打或交替滾奏) 、單打(右手執箭擊鼓,左手持拍板敲擊)、悶打(左箭壓住鼓面,右箭打鼓面,發出悶音)等技巧。在戲曲樂隊中,板鼓和拍板並用,由一人兼奏,居於指揮和領奏地位,它還是武場的靈魂。演奏者被稱為“鼓佬”、“鼓師”,以各種擊鼓手勢和擊音指揮樂隊,又與拍板一起標誌唱腔節奏,為演員的各種身段和動作伴奏,給鑼鼓演奏增加花點,烘托舞臺氣氛和人物形象。

  • 3 # 嘟兒拉八大

    要明白京劇鼓師的手法,必須先對京劇打擊樂的作用有清楚的認識。京劇鼓師是整個樂隊的首席靈魂人物,大家都知道京劇表演有四門功課“唱唸做打”,京胡僅僅是服務演員的唱,甚至部分曲目或者唱段是由笛子來服務,如《小放牛》的柳枝腔、《奇雙會》的吹腔等。演員的唱唸做打全部都在鼓師的掌控之中。

    鼓師的指揮只靠手中的兩根鼓棒和響板,而作為打擊樂下手的大鑼、鐃鈸、小鑼(俗稱“三塊銅”)要緊盯鼓師的手勢打出不同的鑼鼓點,鼓師是不需要說話的,只用手勢指揮,而所有的鑼鼓點都需要預備令,正如軍隊的齊步走、正步走的口令一樣,下達以後才能改變步伐,鼓師需要先下達手勢(預備令),下手才能同步擊打。不管是開戲、人物一舉一動、開唱、銜接、武打等等,都是如此。各種鑼鼓點有各自的開法,作為專業的下手完全是熟能生巧的下意識反應。關於三塊銅,行內說法是“大鑼掌板”(地位相當於半個鼓,是三塊銅的強拍關鍵),“鐃鈸出彩”(突出弱拍,尤其武戲的華彩效果需要高超的技術),“小鑼穿串”(小鑼既在大鑼點裡起連綴,又有專門的小鑼點,是三件裡面擊打頻率最高的,也是初學者先入手不可跨越的一關,打小鑼還能幫助記戲)。

    京劇鑼鼓經如果分兩類的話,可以分為左手挎板右手執鼓棒的單鍵點、雙手同持鼓棒的雙鍵點。單鍵點主要為唱腔服務(包括前後的念)和小鑼點的戲(並不侷限),雙鍵點則適用範圍更全面。比如《坐宮》開場就是雙鍵開大鑼圓場+撤鑼,後面就是挎板的單鍵點了,因為是後宮幽靜的氛圍配合楊四郎憂悶的情緒,小鑼圓場打上、引子定場詩唸白、小鑼帽子頭開唱、小鑼抽頭中公主上、小鑼導板開唱、鳳點頭開慢板,一直到四猜叩開楊四郎的心事才換大鑼……

    鼓師指揮下手的手勢有很多種,單鍵的既有成套的比如小鑼圓場、小鑼水底魚等(成套的中間有固定的小節,也有根據情況做出的迴圈小節或縮略小節),又有單獨的單鍵開頭,比如“多多衣大衣令臺”的小鑼抽頭、“龍咚大大大令臺”的小鑼奪頭等等,還有大鑼的閃錘、快長錘、緊錘、單鍵鳳點頭、金鐘板鳳點頭、小導板等等,每個點都有單獨的領法。雙鍵的手勢大致有按、指、劃、抖、拋、揚、扣、翻、撤等等,比如大鑼導板頭開就是左手中指按鼓邊鍵前伸,右手打“大”,這就是導板的手勢。再如叫頭就是“八大臺”開,左手扣手心指鼓心,右手輕落大鑼輕擊“頃”,重擊大鑼“倉”,接著左手翻手心向上繼續按鼓心(代表不要大鑼了),右手再擊即為鐃鈸悶擊、小鑼正常擊的“才”,整個點就是“八大臺 頃 倉 才 才 才……”,叫頭和鳳點頭的開法都是“八大”,但是尺寸和輕重有細微區別,鳳點頭的都是重擊且均勻,就是八大臺三下中間的時值相同,叫頭的八大較緊,而且力度輕,一般出來的聲音讀“不拉”,和紐絲的開頭“多多八大”類似(一般念“墩墩不拉”)。

    京劇鑼鼓經說簡單就是不超過五十個點,說複雜是因為其中的節奏、銜接變化無窮,文字無法表達其精妙,必須結合影片才能搞明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0W的燈泡大概多少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