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此生永是少年

    墉,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蘊含咱們中國的做人之道,中庸之道,也是孔子先生非常推崇那種做人的道理,有很多種含義

  • 2 # 一老沈一

    請恕孤陋。“墉被甲骨文、金文概括為最神聖、最經典、最富哲理”,有這個說法嗎?

    表示懷疑。那個建築的造型,與上述的“三個最”,沒啥直接關係吧?

    不過,“墉”的字形字義字音變化,確實很有意思。

    甲骨文中有“墉”,為——

    見於“一期.前四.一一.一”、“三期.掇一.三九四”等十餘版甲骨卜辭。

    徐中舒先生對此字的解釋是,象古代穴居有臺階旁出,臺階上並有覆蓋之形。中間為穴居之室,上下為臺階。

    他說,古代營穴居於黃河中下游平原,穴旁有臺階以供出入,為免雨水下注,其上必有覆蓋。

    徐先生有一篇很著名的論文,叫《黃河流域穴居移速考——兼論地上建築的由來》,專門講述這件事。他講,《世本.作篇》說:鯀作城郭,禹作宮室,桀作瓦屋。這些傳說,究竟有多少信史價值?

    他是就此進行考證的。

    本人去過寧夏的水溝洞遺址,足以證明,舊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先民,已經住在半地下的穴居中,且上面有覆蓋物,周圍有阻攔雨水淌入的圍擋。

    “城郭”,或叫“城垣”,就是甲骨文卜辭中“墉”的含義。當然是第一個引申義。

    而且,城郭之“郭”的本字,是“墉”的另一寫法。

    “墉”的兩種小篆寫法如下——

    怎麼會有兩種寫法呢?

    徐中舒先生說,上面第一個寫法——請原諒,實在打不出此字——是“郭”的本字;這個字和第二種寫法原本是一個字;後來逐漸有了兩種讀音,就為了適應新的讀音,造了“墉”字。

    最初,小篆的“墉”只有一種寫法——第一種。因為讀音逐漸分化,就又造了第二種寫法。

    《說文》對第一種寫法的解釋是,“度也。民所度居也。”度,是邊界;民居的邊界,也就是“城郭”或“城垣”。

    “郭”或“垣”之內為“城”;城之“圍”或“界”為“郭”、“垣”。

    小篆裡,“郭”後來又有演化,寫為——

    《說文》釋曰:“郭,齊之郭氏墟。”段玉裁注說,郭本國名,在齊境內。虛即墟也,古今字,如少昊之墟、昆吾之墟、大皞之墟、祝融之墟,等等。

    墟,也就是遺址。許慎透過這個“郭”字,講了一段歷史。“善善不能進,惡惡不能退,是以亡國也”,郭國之君進退失據,以至亡國。段玉裁說,這個“郭國”,即左傳中虢國。

    關於“墉”,《說文》曰:“城垣也。”

    段玉裁舉了若干古籍中關於“墉”的例句,不必複述。

    段氏說,這個寫法,是因為前面那個本字,在秦以後,讀若“郭”了,這是音變的起始時間。他還舉例說,豕與亥,也是在這個時候分為不同讀音的。

    段玉裁在音韻學研究上非常之利害,著有《六書音均表》。他這個說法可信。

  • 3 # 小漢字見大歷史

    我不知道題主所引用的是那一本書,作者是誰,為什麼說出這種無厘頭的鬼話。

    我以為,「墉」字「最富有哲理、最經典、最神聖的建築形象」這種話,就是類似於一種文學修辭。

    就如同我說:我的母親是天底下最好、最善良、最勤勞的女人。

    你相信還是不相信?

    「墉」字的初文就是一個象形字,像「城垣四方有四亭之形」,有時候也省寫成「二亭」。

    這個字一般隸定為:

    小篆變成了從「土」從「庸」的形聲字「墉」:

    「墉」本義是「城墻、城郭」,「墉、郭」是一字分化,是同源關係:

    「墉」表示城牆,

    「郭」表示城外。

    見《字源》一書的解釋:

    引自:《字源》,頁1188

    「墉」字或多或少可以反映先秦的城郭建築,跟千萬個象形漢字一樣,可能有些資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

    但要說「墉」字是什麼「最富有哲理、最經典、最神聖」,我是無論如何都看不出來。

    我不知道這個「墉」字的「三最」是如何量化的?

    比「墉」字的「哲理、經典、神聖」少那麼一點的字又是什麼?

    所以,這種「最XX」之類的鬼話,他那麼一說,你那麼一聽就行了,千萬當不得真。

    比如:魯迅曾經被欽定為「五最作家」——最光榮、最正確、最忠實、最熱忱、最堅決的空前民族英雄。

    此等何語??????

    如果魯迅是「五最作家」,那巴金、矛盾、老舍等作家和魯迅相比,「光榮、正確、忠實、熱忱、堅決」要低那麼一個等級?

    所以。,在一些根本無法量化的事物上,「最XX」的論斷最好不要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鈦合金在航空上是做什麼零件用的材料做接頭用鈦合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