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一韻部。 北宋時官修的《廣韻》本有206韻,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人寫詩的實際用韻情況,將206韻合併成107韻;後來平水人王文鬱又縮減為106韻,這106韻就被稱為“平水韻”,也叫“詩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為格律詩用韻的韻腳字。
《笠翁對韻》所用的韻即“平水韻”中的平聲部分,其中上卷的“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十五個韻部屬上平聲,下卷的“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十五個韻部屬下平聲。
在宋本《廣韻》中,“東”位於上平聲第一韻部,是“一東”的代表字,也叫“韻目”,作“德紅切”,平聲,東韻。 《笠翁對韻》中用的東韻字有風、空、穹、中、紅、東、翁、公、宮、朦(矇/曚)、篷、弓、蹤、嵩、鴻、熊、烘共17個。
《聲律啟蒙》所用的東韻字有風、空、蟲、弓、東、宮、紅、翁、同、童、窮、銅、通、融、虹等15個。其中兩書所共用的是風、空、東、宮、弓、紅、翁等7個字,而《聲律啟蒙》中的蟲、同、童、窮、銅、通、融、虹等8個字是《笠翁對韻》沒有用到的,《笠翁對韻》中的穹、中、公、朦(矇/曚)、篷、蹤、嵩、鴻、熊、烘等,則是《聲律啟蒙》所未用到的。另外,《笠翁對韻》中所用到的“蹤”屬於平水韻中的上平“二冬”。
“東”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一韻部。 北宋時官修的《廣韻》本有206韻,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人寫詩的實際用韻情況,將206韻合併成107韻;後來平水人王文鬱又縮減為106韻,這106韻就被稱為“平水韻”,也叫“詩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為格律詩用韻的韻腳字。
《笠翁對韻》所用的韻即“平水韻”中的平聲部分,其中上卷的“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十五個韻部屬上平聲,下卷的“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十五個韻部屬下平聲。
在宋本《廣韻》中,“東”位於上平聲第一韻部,是“一東”的代表字,也叫“韻目”,作“德紅切”,平聲,東韻。 《笠翁對韻》中用的東韻字有風、空、穹、中、紅、東、翁、公、宮、朦(矇/曚)、篷、弓、蹤、嵩、鴻、熊、烘共17個。
《聲律啟蒙》所用的東韻字有風、空、蟲、弓、東、宮、紅、翁、同、童、窮、銅、通、融、虹等15個。其中兩書所共用的是風、空、東、宮、弓、紅、翁等7個字,而《聲律啟蒙》中的蟲、同、童、窮、銅、通、融、虹等8個字是《笠翁對韻》沒有用到的,《笠翁對韻》中的穹、中、公、朦(矇/曚)、篷、蹤、嵩、鴻、熊、烘等,則是《聲律啟蒙》所未用到的。另外,《笠翁對韻》中所用到的“蹤”屬於平水韻中的上平“二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