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國學網
-
2 # k繁華落盡
拍馬屁起源於蒙古人,當初蒙古人征服這片土地,它們是馬上民族,問好的方式互拍對方的馬屁股誇你的馬好就相當誇你人,蒙古人分三六九等,他蒙古人是第一等人,北方漢人是第三等人南方漢人是第四等人,南北方人看見蒙古人不管你馬好不好都拍馬屁股,才有了拍馬屁
-
3 # 天爺使者envoy
豬屁,馬屁歷來無人敢拍,一拍就豬狗不如。關於馬屁,有兩層意思。(一)養馬高手每天餵食之餘,與馬溝通適當的要拍馬屁,拍得舒服了,馬會開心,次日,去使喚它,會聞聲而來身旁,特聽話,用它騎它去遠處,非常好使。(二)、對於人來說,拍人家馬屁是貶義的,帶有諷刺味的。說拍人家馬屁的人不要臉,為了達到自己私利,或名利,百般的討好人家,由其是討好領導拍馬屁,想達到目的。但是,拍馬屁的人並非個個都一帆風順,有的人運氣倒黴拍得不是邪德馬,拍到正德馬腿上,痛不由己,非但沒有達到目的,被馬腿踢得負傷一身,還要身敗名裂。拍馬屁的下場全世界都一樣,因為此行為屬心本不正。
俗語有云,“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這“馬屁”呢,指的是人情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恭維話,類似於今天的網路用語“商業互吹”(特指朋友親人間互相讚揚對方身上自己所喜歡的東西)。
其目的是為了雙方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實現更好的人情往來。
高質量的“馬屁”往往輕得像天邊的一片雲,狀若偶然地投影在對方的波心,卻恰到好處地留下痕跡。
不過,“拍馬屁”一詞卻多多少少帶了一些貶意。
不管古今,它都帶有下級“逢迎、奉承”上級的潛臺詞。
只是為什麼阿諛討好別人就是“拍馬屁”,而不是“拍龍屁”或者“拍鳳屁”呢?
劉大為——《八駿圖》
“拍馬屁”,其實是“拍馬”一詞的延伸,起源於元朝文化。
蒙古是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整個蒙古族都對馬有著獨特的情結,可以說嗜馬為命。
英國華人見面必談天氣,漢族人見面則多是問上一句“吃飯了嗎”,當愛馬的蒙古人見面時,便是聊聊彼此餵養馬匹的心得。
用手拍拍馬的屁股,透過手感來判斷馬膘的薄厚、感受馬匹的精神狀態——“拍馬”,正是蒙古族人最愛的寒暄方式。
元朝的官員多為武將出身,駿馬一方面是他們的心愛之物,一方面也是他們身份、地位的象徵。
因此,下級見了上司,總免不了一邊拍著上司駿馬的屁股,一邊窮盡自己的溢美之詞,直把馬兒誇得天上有地下無,以討得上司的歡心。
後來不管馬兒肥瘦,“拍馬”的人都閉著眼睛誇馬好,久而久之,“拍馬”就有了奉承上司的意味。
漢人很少騎馬,對“拍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然而然地將“拍馬”想象成了“拍馬屁”,“拍馬屁”一詞也就由此流傳下來。
漢人不怎麼養馬,沒有馬,自然拍不了馬屁,那又該怎麼奉承呢?
這就不得不說到漢人中的奉承高手——丁謂了。
圖片源於網路
且看花式奉承第一招,“舌燦蓮花”。
一日,宋真宗和愛妃一起釣魚,然而釣了半天,一片魚鱗都沒有釣起來。
釣不著魚,在美人面前跌了份,宋真宗滿肚子都是不開心。
身邊的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氣都不敢出。
只有丁謂樂呵呵地湊到皇上跟前,獻上一句詩:“鶯驚鳳輦穿花去,魚畏龍顏上鉤遲。”
十四個字,一箭雙鵰。
聽得宋真宗是龍顏大悅,愈發對丁謂青眼相待。
再看花式奉承第二招,“身體力行”。
據《宋史·寇準傳》記載,北宋名臣寇準在吃飯的時候,不小心讓湯飯弄髒了自己的鬍鬚。
時任參知政事的丁謂趕忙起身,慢而細緻地為寇準擦掉了粘在鬍鬚上的湯水。
當初丁謂考取進士的時候,寇準是主考官,按照彼時約定俗成的規矩,寇準就是丁謂名義上的老師。
因此丁謂一直都對寇準很是恭敬,唯寇準馬首是瞻。
不過丁謂雖然有一定的才華,為人卻是不端,變著法兒地迎合皇上,被時人視為“奸邪”。
所以丁謂雖然有心巴結寇準,剛正不阿的寇準卻並不領他的情。
寇準髒了鬍鬚,丁謂為他“溜鬚”,寇準卻趁機笑著敲打他,指出他是國家重臣,不應該做這種迎合上司的事情。
丁謂聞言又羞又惱,從此記恨上了寇準,後來更是構陷罪名讓寇準被貶到了偏遠之地。
“溜鬚”則由此成了和“拍馬”比肩的奉承詞。
它們一個來自古代中原,一個來自北方遊牧地區,卻是“殊途同歸”,有著共同的含義——阿諛逢迎他人,以獲取對方的好感。
愛新覺羅·夢玉 ——《八駿圖》
妍麗的花朵引人目光,動聽的語言悅人心扉,然而別有目的的“好話”,還動聽嗎?
元朝在馬背上打下了天下,可是變了味的“拍馬”文化,給元朝帶來了致命傷。
丁謂舌燦蓮花,卻心術不正,忘恩負義陷害“老師”。
子曰:“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聖人孔子說道,“我觀察人,(不只)聽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人生在世,明晃晃的刀劍易躲,裹著糖衣的炮彈卻是難防。
漂亮話雖然動聽,卻也可能包藏禍心。
面對別人的誇耀,只有保持一顆寵辱不驚的心,才不會失了分寸。
聽其言,觀其行。
用以察人,也用以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