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hoj541

    在1763年瑞士中立政策得到國際上的認可,推動者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拿破崙滑鐵盧後,瑞士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1763年2月10日,法國因為戰敗與英國、葡萄牙等國簽訂《巴黎條約》。在條約中,法國丟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法國雖然戰敗了,但是還有強盛的那一天,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在他身邊安排一個永久中立國瑞士,就會讓這裡成為一個緩衝地帶。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積極推動下,瑞士就成為了永久中立國。

    在1907年《海牙公約》裡,國際社會再次註明瑞士作為中立國,有權不介入任何軍事衝突,不過可以保留國防需要的軍隊。所以瑞士能夠成為一個永久中立國,其實是歐洲列強平衡的結果。歐洲各國需要一個這樣的中立國家的存在。

  • 2 # ruixuezhaofeng

    瑞士所處地區人類活動歷史久遠,有舊石器洞穴遺址為證。它在中世紀形成政治實體和文化精神

    最早的定居者屬凱爾特人的海爾維第部落,公元前58年,他們臣服於羅馬凱撒,羅馬帝國從此統治“海爾維西亞”近5個世紀,海爾維西亞成為瑞士的代稱。公元5世紀起,日耳曼人的兩個分支阿勒曼(後為法蘭克人)和勃艮第分別佔領該地中、東部和西部,日耳曼傳統逐漸驅散羅馬習俗,不同的是勃艮第人使用拉丁語,為日後的法語區奠定基礎。6世紀起,基督教逐漸傳播開來。1033年,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該地,由不同的王公貴族分管。13世紀初,該地中部四州湖畔的聖哥大山口通道開闢,成為當時唯一貫通南北的棧道,人流、物流和新思想使山民從封閉中走出,產生史上兩個標誌性大事——

    “永久同盟”和威廉·退爾

    四州湖周圍自古有三個鄉村自治體:烏里、施維茨、下瓦爾登,俗稱“老三州”,山民們較少等級觀念而相互幫助,每年春天露天集會商討放牧、砍伐和建房築路等公共事務,形成維護共同利益的密切聯絡,其民主形式一定程度延續至今。1291年,上述三地首領在四州湖畔的呂特利草坪對天發誓:三方不遺餘力支援遭遇威脅及侵犯的任何一方……結盟的8月1日現為瑞士國慶日。瑞士得名於“施維茨”,古語原意為“焚燒”,指該地為燒荒所得;另說它由凱爾特語的“乳酪之地”演化而來。

    13世紀中期起,該地由帝國直轄變為哈布斯堡王朝直統,後者加強控制與盤剝,不甘受制的山民以各種形式抗爭,退爾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這位烏里著名弓箭手因對統治者不恭被抓,他百步之遙箭射兒子頭頂上的蘋果,最終箭殺飛揚跋扈的官員……當地民間以詩歌、壁畫和戲劇等方式講述這一傳奇。19世紀初,席勒和羅西尼聯袂獻上經典歌劇《威廉·退爾》,退爾成為瑞士爭取自由、反抗外敵的象徵。

    永久同盟揭開瑞士爭取獨立的新篇章,周邊各州紛紛加入,1370年,共有8個州結成聯邦,他們在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中連戰連捷,1499年取得事實上的獨立。1513年,聯邦成員達到13個。16世紀,當地成為宗教改革的中心,聯邦內天主教與新教兩派激烈對抗。1648年,“三十年戰爭”中保持中立的瑞士擺脫神聖羅馬帝國統治。17—18世紀末,瑞士沒有捲入任何歐洲戰爭。1798年,法國軍隊入侵瑞士,500多年的舊聯邦瓦解,按照法蘭西共和模式的“海爾維第共和國”建立。1803年,瑞士恢復聯邦。

    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

    1848年瑞士制定了新憲法,成為統一的聯邦制國家。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瑞士一直保持中立。1992年,瑞士加入IMF和世界銀行。2002年,全民公決後成為聯合國第190個成員,並已成為申根國家。

    從1291年的同盟到1979年誕生第26個州,不同語言、宗教和制度的共同體求同存異,走過近700年的風雨歷程。國家的形成伴隨著中立原則,它雖由歐洲列強確認於後拿破崙時代,但源於內政的一種概念,即聯邦形成中差異甚大的各州彼此尊重,互不介入糾紛。1481年兩個地區“入盟”時一位智者提出如下箴言:不要干預別人的事務,不要走得太遠。你們的使命不是在邊界以外耀武揚威,而是在境界之內保衛本身的自由。它包含了後世瑞士內政外交的基本原則,這種思想後來載入結盟法規中,直至產生並完善為永久中立政策。現實中的最早驗證是在1515年,爭奪米蘭的馬里尼昂之戰聯邦軍隊受挫,厭惡戰爭的瑞士人退出軍事聯盟……

    作為四周被德法意奧包圍、地形複雜的山國,成為列強間的緩衝國在19世紀初成為現實

    更有觀點認為中立是瑞士幸福的象徵性概念:這個聯邦小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各地區實體和文化實體相互寬容的一個體系,一箇中立政治情緒且其建設與歐洲各國背道而馳的體系。地區歸屬高於一切,直接民主使一切政治優越性不再起作用。相互之間如此不同的瑞士人只在很小的限度上取得了共識——透過中立與外界保持關係和由此帶來的繁榮。

    國家中立,百姓參戰,瑞士史上以“盛產”僱傭軍著稱,它折射出資源貧瘠、環境封閉的山地國家發展歷程中的艱辛。第一份僱傭軍合同是在1474年,聯邦與法國簽訂軍事同盟,直到1859年與那不勒斯軍事協議終止,共有約200萬瑞士男兒當過僱傭軍,僅18世紀,聯邦就與歐洲15國簽署類似協議。在軍人賣命獲得養家餬口軍餉的同時,聯邦年進賬數百萬計,為瑞士經濟發展積累血汗錢,瑞士軍人贏得英勇、忠誠和善戰之美譽,至今梵蒂岡依然僱傭近百名瑞士人組成教廷衛隊。

    瑞士在安全上從不懈怠,它一直實行義務兵役制,國民有強烈的國防意識,男性20—42歲服兵役,43—52歲改為民防,每年15.5萬人登記服役。全境有30多萬個防空洞、5000多所地下公共防禦設施,法律允許軍人持槍回家,以便隨時衛國,曾有報道調侃“民兵式的軍人漫無目的地在各州行軍露營”。民間擁有200多萬支槍械,每年死於槍擊者有300人,2011年公決中“反對武器暴力”的限槍倡議被否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康有為的人品到底如何?歷史上是否存在“公車上書”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