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晚報

    古代關中地區民間是如何祈雨的?

    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農業生產的經濟基礎決定了國家和民眾對風調雨順的期盼。翻開二十四史,各個朝代少有興修水利者,而僅有的那些農田水利也以河灌為主要形態,並沒有擺脫對自然降雨的依賴。

    在面對大旱時,自夏商周三代起至清朝止,官方一直堅持舉行雩祭祈雨。在中國正史中,雩祭被歸於志書中的禮部,歷代都將雩祭列為大祀之禮,屬五禮中的吉禮之一。雩祭禮中的常雩禮,是國家祀典規定的必須由天子或諸侯在夏曆四月親自參加的祈雨典禮。然而,在關中民間還有更為豐富、更具想象力的祈雨儀式,寄託著百姓娛神以自娛的情結,也傳遞著農家艱辛又無奈的生存狀況。

    關中祈雨的物件

    首先是太白山神。太白山為秦嶺最高峰,地勢高絕、雲海空濛、常年積雪、莽蒼神秘,自然就成了原始的山川崇拜物件。另外,唐杜光庭《靈異記》言:金星之精墜於終南圭峰之西,因號為太白山。此後,太白山神作為山川崇拜和星辰崇拜結合的產物逐漸人格化。關於太白山神身份的說法比較多。宋以前,太白山神為一位神靈,唐時封號為神應公和靈應公。宋時被封為濟民侯,爵位降低,之後提高級別復封明應公。此後,又分別在神宗熙寧八年(1075)和哲宗紹聖三年(1096)改封惠濟王;第二種說法是太白山神分為三位,這種說法在元朝之後廣泛流傳於民間。因為山上有湫池三處(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為與之對應,民間便創造出了太白三神,據說也被元朝廷封為三王——苦濟、惠民、靈應。關於這三位太白神的身份來源,有堯舜禹之說,有周祖古公亶父三子泰伯、仲雍、季歷之說,而流傳最為廣泛的是伯夷、叔齊、周賁之說。民間流傳的三位太白神的說法廣為民眾接受,即使在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撥亂反正,再次明晰太白山神為一神,並奏封太白山神為昭靈普潤太白山之神,號曰福應王之後,民間依然我行我素地禮拜著三位太白神。

    民間在太白山祈雨始於唐。據《唐代文化詞典》太白山條註釋:唐太宗貞觀年間,京兆尹韓皋曾取太白三池水祈雨巧應。從此,便留下祈雨必取太白湫泉之水的風習。宋時,蘇東坡曾幾次到太白山主持祈雨儀式。關中民間到太白山祈雨,一直延續到清末及民國時期。另外,因太白山絕頂崎嶇遙遠,不便前往,所以大多數村莊或縣鎮祈雨往往就近進行,於是關中農村包括相鄰的甘肅天水隴南一帶散佈著大大小小的太白廟。像周至縣的啞柏鎮,古稱太白,由於上述原因,人們在此築亞殿祈雨,古人將次級稱為“亞”,故稱廟宇為亞白廟,鎮也由此得名。

    其次,到女性神靈前祈雨。在關中東府一帶,民間祈雨多到蒲城堯山聖母廟。堯山聖母自古以來就是當地祈雨之神,“沛甘霖”為其第一神職,堯山也是當地祈雨之所。據聖母廟西崖下龍王洞前崇寧二年十二月《北宋敕封牒》碑刻載:蒲城縣堯山夫人自古達今,每遇久愆時雨,鄰近州縣鄉村,赴祠祈禱聖水,近者三日,遠或七日,無不感應乞依。

    在周至和扶風一帶,民間信仰、崇拜女神索娘娘,據此形成了比較隆重繁複的祭拜祈雨禮儀。傳說,民國三十年,周至大地遭受了百日大旱,大堅石村的鄉約組織人上翠峰山祈雨,祈雨隊伍上到蓋頂,向女神說明來意,求賜大雨而有應。為了感謝索娘娘的聖德,縣長田傑生率縣衙大小官員前往大堅石索聖母廟敬獻“福賜甘霖”大匾一面,並請縣城大戲班在索聖母廟前搭臺唱戲三天。

    除了這兩位女神外,在戶縣(今鄠邑區,下同)還流傳有在長安翠華山的翠華娘娘廟、戶縣石井九華山的麻姑洞、太平峪娘娘洞祈雨的故事。

    其三,在龍王居處祈雨。龍是中國古人創造的具有神秘力量的神物,曾是華夏族的圖騰,後來又成為帝王政治的象徵,龍能降雨本是帝王護佑百姓的象徵。在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左傳》中,就儲存著龍能致雨的記錄。

    主宰降雨的龍王多居住於深山幽潭之中。白居易有詩《黑潭龍》,由此可知,唐時到龍王處祈雨已為民間認同。蘇軾到太白山祈雨後作詩《太白紀行》:“春旱憂無麥, 山靈喜有湫。蛟龍懶方睡, 瓶罐小客偷。”清人張執中《太白山三池》曰:“太白之峰高接鬥, 上有三池環百畝。老蛟巨螭窟其中, 罐勺可以雨九有。”這些都傳遞著一個資訊——當年人們認為,雨神龍王就潛居於太白山頂湫池之內。另外,在白水堯山聖母大殿背後也供奉著龍王。在我家鄉戶縣終南山下的慄峪口村,直到民國時期,還傳承著到南山黑虎咀上的黑龍潭向龍王求雨的習俗。

    另外,隨著民間思維的發散和求雨儀式的發展,求雨物件的範圍不斷擴大,包括城隍在內的任何神靈都可能成為民間祈雨的物件。

    關中民間祈雨的認知探究

    關中民間祈雨有大壇祈雨和小壇祈雨之分。相對於小壇,大壇極其複雜,前後需要歷時二十餘天,分為取水、接水、迎水、游水、圍壇五個步驟。由於其過程繁雜、且充斥著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故不贅述。在此主要談談對其的認知——

    一是古代農業生產對雨水的絕對依賴性和科學知識的極端貧乏,造成了古人盲目的崇拜心理,誤認為旱澇是神鬼意志的產物,從而臆造了無數掌管雨水、旱情的神靈,並對這些神靈頂禮膜拜,祈求風調雨順、物阜民豐。

    二是對龍王降雨的認知。在相對乾旱的關中,百姓們認為龍當居於高山湖泊或深山幽潭中,於是,太白山湫池、長安翠華山頂都曾是祈雨取水的聖地。所取之水被稱為“龍水”,且揹負“龍水”的人必須屬龍。

    三是“閉諸陽,縱諸陰”的陰陽思想。漢武帝時,陰陽五行思想盛行,佔據主導地位的儒學也汲取了這種思想。關中民間向女神祈雨,或到山嶽幽深處、山頂極寒處祈雨,這些其實都是“陰陽論”“陰”的代表,仍然是對陰陽論的繼承。

    四是巫文化的傳導。本來,在朝廷主持的祈雨儀式中,為了體現國家政治集權,從周代以後,有司取代了巫師主持祈雨儀式,導致巫師的社會地位不斷下降。但在關中民間,巫師仍然是祈雨的核心,具有小壇祈雨還是大壇祈雨的決定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都爭NBA選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