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民美育報
-
2 # 亦有所思
馬屁詩如同馬屁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詩經》分風、雅、頌,而裡面的“頌”就是“美盛德之形容”,其中的“美”就是讚美,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馬屁詩!
就因為裡面的讚美實在太肉麻,太露骨,太虛偽了,以至於後人大起雞皮疙瘩,於是便有人故意說“美刺”、“雖頌皆刺”等清高論調,其大意就是所有的拍馬屁都是嘲諷!
後來馬屁詩消停了一段時間,不消停也不行,春秋戰國把國家打得根篩子一樣,哪怕是貴為君主也朝不保夕,誰有功夫聽人拍馬屁呢?後來走到了漢朝,經過劉邦那小子和呂后那娘們兒的啥也不幹,結果漢朝迎來了盛世,可這盛世有如紙糊的老虎,內部有兄弟流哈喇子,外部有匈奴眯眼珠子。文景二帝連個正常提意見的賈誼和晃錯都保不住,哪有心思聽馬屁詩呢?
有危機,無馬屁!
直到那個眼裡揉不得砂子的漢武帝橫空撞進歷史,這貨純粹是一個關底牲口,太后一死馬上收權,然後揮戈一指,殺!殺著殺著,就想聽馬屁了!一般的馬屁他還不喜歡,因為不過癮。
這時,有個心機誠府都不錯的人叫司馬相如,寫了許多賦,在許多賦裡,他透過無邊無盡的駢句進行拍馬屁,拍得眼花繚亂,歎為觀止。也給自己拍出了榮華富貴。
他樹立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就是將馬屁納入文學和藝術,於是乎,後世人開始群起而“拍”之,至於什麼“美刺”,與他何干,何況只是賦,又不是詩!結果這一拍,把漢朝拍沒了!
一到亂世,馬屁詩當然無用了。
後來到了南北朝之時,由於天下實在是亂得沒有救,一些皇帝便總想找一想當皇帝的尊寵感,需求決定市場嘛!所以馬屁詩又死灰復燃了。可是問題出現了,把讚美皇上讚美仁政的馬屁寫成詩,難免被有心人認為是諷刺,因為“凡頌皆刺”嘛。怎麼辦?
沒有困難可以阻擋華人對於拍馬屁的決心和痴迷,以及為拍馬屁而尋找的理由。這幫人於是發明了一個新的應用體裁!
應制詩!
所謂應制詩,就是皇帝在祭天,祭祖,宴請君臣,君臣遊玩時寫的詩,而且皇上先寫,然後臣子後寫,或者皇上懶得寫,便讓大臣們直接寫。關鍵詞只有一個:
讚美!
其潛臺詞就是,眾位卿家,我好久沒有聽到文學性質的馬屁了,大家拍一拍吧!
因哪就此,在場的所有文臣都要賦詩一首,而且必須要拍馬屁,拍得氣焰滔天才算本事。那個聞名千古的大帥鍋沈約不是也寫過兩首馬屁詩麼?尤其是那一句“穆穆玄化升。濟濟皇階泰”現在讀起來也臉發紅。
到了唐朝,馬屁詩終於登峰造極。皇上寫,大臣寫,連宮裡的女人都得會寫。從李世民開始,馬屁詩從來沒有停過,我們所聽到過的所有名臣和詩人只要是曾面過聖,沒有沒寫過馬屁詩的,就連倔骨頭杜甫也因為領了一盒防凍膏而賦詩一首麼?就是那一句“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皇上沒意思,想聽馬屁,臣子無聊,想拍馬屁,總是這樣一拍即合,反正都是歌功頌德,皇上不當真,臣子也不當真,就是純粹的馬屁,有可不可呢?
然後這種噁心的馬屁詩就一直流傳到宋朝,遼國,元朝,明朝,清朝。民國之後是白話文了,可是白話文就不能拍馬屁了麼?我們初中課本上那讚美詩哪一首不是馬屁呢?
君臣不死,馬屁不止!
回覆列表
詩歌中也有很多馬屁詩現象,而且還很有趣。
這裡我們舉一個例子:據說南唐中主李璟喜好釣魚,一次帶了僕人們去釣魚,一個僕人運氣很好,接連釣上好幾條大魚,唯獨李璟那邊的魚竿紋絲不動,連條小魚都沒有釣上來。作為一向號稱是釣魚能手的李後主這時候臉上就很不好看了。
那個僕人一看形勢不對,善於察言觀色的他立即過去給李璟道歉了,哦,不對,這個時候道歉是沒有用的,反而惹來殺身之禍,他很機智的給主人謝了一首詩:
玉甃垂鉤興正濃,碧池春暖水溶溶。凡鱗不敢吞香餌,知是君王合釣龍。
我們在舉一個有名的詩人,此人叫杜荀鶴,他生逢亂世,有想在梁王朱溫哪裡求的一個功名,他給朱溫發了一個帖子後得到了召見,恰好那天豔陽高照,天氣不錯,朱溫就淡淡的看著他,要他寫一首詩。杜荀鶴自然是把所有的能量都用上了,寫了一首討好朱溫的詩,這首詩是這樣的:
同是乾坤事不同,雨絲飛灑日輪中。若教陰晴都相似,爭表梁王造化工!
還有一首詩和朱元璋有關,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手段凌厲,殺人不眨眼,稍微有個不滿就要殺人的。他當了皇帝以後不覺有些懷舊,就去了少年時期當和尚的寺廟,他記得自己曾經在寺廟裡是寫過詩的,這次一來看到牆壁上斑駁不堪,自己那首詩早就沒有了蹤跡,他立刻就發怒了,叫來寺廟的住持詢問,眼看著就要大禍臨頭,住持說不出個所以然,這個寺廟裡所有的人都跟著倒黴。
住持還算機智,急忙獻了一首詩:
聖上題詩不敢留,詩題壁上鬼神愁。
謹將法水輕輕洗,猶有龍光射鬥牛。
詩歌界的馬屁精向來不缺,乾隆年間有一個叫阮元的人就是靠“馬屁詩”上位的,那年翰林院要進行大考,也就是說這幫翰林不是自恃清高嗎,那就考一場,讓黃山看看你到底有多厲害,這次考試由乾隆帝來主持,他出了一個題目叫做《眼鏡》,阮元這個人和和珅關係不錯,和珅喜歡揣摩上意,自然阮元也不例外的學會了。阮元已經瞭解到皇帝是不戴眼鏡的,因此能從容不迫的寫了一首詩,這首詩寫的挺長的,結尾四句話比較有意思:
眸瞭何須此,瞳重不恃他。 聖人原未御,目力壽徵多。
說乾隆帝自然是帝王之相,有重瞳就是很好的象徵,借這次機會將他吹捧一番,說他是古代的帝王——舜。乾隆一直覺得自己也是很有成就的地方,和舜比起來也不相上下,就覺得阮元寫的很好,於是阮元就拔得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