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一軍情
-
2 # 四十五度說
封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太多剩餘糧食來供養軍隊。再這樣的經濟基礎之上,從秦漢到清朝,針對人數基本保持在一百萬左右。而明朝初年仿照蒙古軍隊建立軍戶制,軍隊人數曾經高達三百多萬。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領域的分工越來越細緻,軍隊自然也要順應這種時代發展潮流。由於出生貧寒,朱元璋打壓商品經濟,妄圖取締社會商品貿易,讓百姓走向徹頭徹尾封閉的小農經濟。在軍事上模仿蒙古時期,建立在遊牧民族經濟下的軍戶制。這種軍戶制主張軍民合一,是有歷史根源的。朱元璋在起義之初,曾經招募了大量的平民和流浪者跟隨他南征北戰。
按常理來講,朱元璋帶領的軍隊將蒙古勢力驅逐到長城之外後,應該恢復生產發展,讓百姓休養生息,而朱元璋反行其道並沒有縮減軍隊數量,繼續擴充軍隊。朱元璋把天下的百姓分成兩種軍戶、民戶。第一種百姓,由於是軍人家屬,受到國家的特殊補助,不必向國家交納賦稅。而第二種百姓,只要向國家交納糧食稅,用於統治階級財政來源。
明朝建立之初,社會總人口不到五千萬。常備軍隊倒是有二百七十萬,再加上軍人家屬,整個社會有四分之一都與軍隊息息相關。他曾經洋洋得意標榜自己的功績,朱元璋覺得他士兵的數量遠遠超過其他朝代。卻沒有動用一絲一毫的財政費用,完美的避開了所有雷點。
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由於軍戶因奉命自給自足,士兵及其家屬便終日忙於耕織,無暇訓練。五分之一能執勤從事軍務,五分之四用於勞作,才能勉強養活本所人員,如此算來全國平時可用之兵也不過60萬。出現緊急軍情時各衛所調動只擅長農耕的兵員充數,結果多屬戰鬥力極差。明英宗遇蒙古瓦剌部進攻率軍親征,御駕親征帶領的是一群烏合之眾的民兵,臨時拼湊了50萬軍隊,在土木堡只一戰就全部潰敗。
-
3 # 史說新傳
首先說明一下,軍戶制並非元代首創或者說獨創。
在中國古代社會,徵兵制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夏商周和秦漢三國時期;而募兵制則主要存在於兩宋。
當然,除了這兩種和國際接軌的兵役制度以外,最具中國封建特色的就要說是軍戶制了,差不多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
那麼,古代各朝之所以長期施行軍戶制度,無非就是為了保證有足夠多的軍人。
明代軍戶制度是在改革元代軍制和吸取了唐、宋軍制優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查閱相關學術資料顯示,明朝的常備軍由全國約200萬軍戶提供兵源,但估計不同時期其數量也有所變化。
據北師大彭勇研究資料中顯示,明代的軍籍戶是除民籍戶以外最多的人戶,其管理屬於府州縣行政管理系統,但主管軍事的兵部也會參與其中。
明朝的軍戶是人民中供應軍差的特定人戶,隸于軍籍,軍籍分轄于軍隊中各個衛所,到衛所服務的軍戶壯丁稱作軍,未入伍的分居原籍,編入裡甲。軍是世襲的,也是家族的,軍的這一家是永遠世代充軍的,如果其家系全部死亡,還須到原籍勾族人頂替充軍。也就是說軍戶是明代國家武裝力量的最根本來源和保證。
1.明初對元代各色人戶進行登記,規定各從原籍,不許變動,元代軍戶到明代仍為軍戶,這叫作"原報抄籍"。
2.元末和朱元璋一起起義的農民及參加起義的灶、匠等人戶,開國後成為軍戶,這叫"從徵"。
3.元朝的降軍和敗軍,還有元末各割據勢力的降軍和敗軍,先後被朱元璋招納收附,這叫作"歸附"。
4.明朝以罪人充軍,這叫"謫發",這些人成為"恩軍"或者"長生軍"。
5.民戶丁多者選一丁為軍,這一舉措是為了補充兵源而採取的臨時措施,每次施行時多限於一兩個地區,被稱為"抽充"軍。
6.洪武初年參照元代漢軍的正貼戶制,在全國實行垛集軍法。集民戶三戶為一垛集單位,一戶為正戶,承擔軍差,另外兩戶為貼戶,當正戶陣亡,其他貼戶頂補,充伍者稱為"垛集"。到了永樂年間改為正貼戶輪流充軍。此制度一般在兵源緊缺時施行。
透過上述可以看出,也就是說,明初軍戶的來源主要是以世襲元代軍籍、從徵、歸附三類為主。其中,從徵與歸附是新軍戶產生的重要途徑。還有就是抽充與垛集是明初增補軍士的兩種輔助補充方式,在軍中缺伍嚴重時,各地均存在著從州縣民戶中強行抽垛為軍的現象,再就是在罪犯身上做文章,擴大罪犯充軍的範圍。
為了保證軍戶的穩定,明朝實行軍黃冊制度,也就是管理、登記軍戶丁口財產狀況的專門冊籍,分管理現役的和管理軍戶的。
軍戶所佔比例與州縣軍戶家庭規模及軍戶婚姻生活有密切的關係。為保證足額"繼丁",明政府規定,軍戶嚴禁析產分戶。
上面所說的軍黃冊是勾軍和清軍的重要依據。
勾軍是指勾補缺伍軍士,只要發生缺伍,就會進行日常勾補,清軍往往是在隊伍缺員嚴重時,軍籍混亂或者勾軍妄爛引起朝中公論時,朝廷就會派出清軍御史,到各地主持工作,各地還有專門的清軍官。由於明代軍戶地位遠不如一般民戶,所以屢有發生軍戶買通地方官吏修改軍黃冊中記載,以逃避軍差,這種情況在宣德年間以後表現尤為突出。
由於明代軍戶地位低下,待遇惡劣,逃亡避役現象愈演愈烈,到明嘉靖年間,世襲軍戶制走向崩潰,明軍作戰力量改由募兵充當。
-
4 # 季我努學社
一、軍戶與軍戶制的由來
軍戶與軍戶最早可以追溯到金朝的猛安謀剋制,軍戶制真正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則是到了大元帝國時代,透過建立軍戶制度可以實現兩個目的:對於朝廷來講,可以以後相當一批忠於國家且世代承襲的職業軍人家庭;對於軍戶家庭來講可以免除一定的雜役,例如可以按月支取口糧,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民眾負擔。但由於元朝統治殘虐,導致大量軍戶逃亡,加之元末農民起義四起,元順帝不得不在1345年宣佈軍戶制的破產。
明朝朱元璋畫像
二、明朝兵制的發展與效仿蒙古建立軍戶制的原因
1368年元順帝敗走大漠,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一躍成為萬人矚目的大明開國皇帝,明朝在元朝的廢墟上建立的政權,自然要對前朝進行整理有所消化形成自己的體系,軍戶制就被明朝所繼承,不過有所損益。明朝的軍戶制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分別為“從徵”、“歸附”、“謫發”、“垛集”等,較之於元朝更加細化。明太祖朱元璋在構建大明王朝時,就考慮如何提高軍隊戰鬥力,同時又能以合理的方式控制部分民眾,軍戶制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世系承襲的軍戶制,父死子繼的方式可以讓軍隊的戰鬥力保持住,另一方面又可以透過這種方式控制住民眾,可以防止流民造反,實際上就是以國家的方式養活一部分民眾。
大元帝國疆域圖
三、軍戶最終走向解體與明朝的衰敗
明朝的軍戶制的建立構想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廂情願而已,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並不盡如人意,甚至是與實際相反。明朝的軍戶設定往往設置於邊疆偏遠省份,苦寒塞北更是讓中原大部分民眾望而卻步,一戶出征,鄉里都受影響,繁雜的軍役讓許多民眾苦不堪言。有明一代,逃脫軍戶制控制的人數眾多,以至於明朝的軍隊猶如一個空皮囊,經不起風吹雨打。加上明朝中後期邊關將領將軍戶私用,剋扣軍餉更是加劇這種情況的出現,所以1449年,五十萬明軍浩浩湯湯的企圖與蒙古軍隊一戰,結果蒙古軍一來就土崩瓦解。明朝也因此由盛轉衰,出現無法逆轉的頹勢。
明朝疆域圖
參考文獻:
1) 趙世瑜:衛所軍戶制度與明代中國社會——社會史的視角,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2) 劉靈坪:“漢”、“土”之分:明代雲南的衛所土軍——以大理諸衛為中心,歷史地理,2013。
3) 張金奎:明代軍戶地位低下論質疑,中國史研究,2005。
-
5 # Man139876657
任何朝代初期的政策基本都是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明朝的衛所軍戶,能夠保證兵源的同時大大降低農民的負擔,為快速恢復國力,這是最好的方法,比如新中國的新疆建設兵團。但是任何朝代都無法逃脫祖制這個詞,今天有利的東西明天不一定有利。
回覆列表
一手創下明朝基業的朱元璋效仿蒙古遊牧經濟下的軍制,建立了軍戶制。他認為,軍戶制度,不浪費百姓一粒米,自給自足就能養起百萬兵。他非常自豪的表示,自己養兵超過了歷朝,去不花朝廷一分錢。實際上在封建經濟已經很發達的明朝再搞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不僅是復古倒退,也維持不了多久。
要知道,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各朝軍隊保有數一般都不會超過100萬,否則社會生產力就難以承受,當然經濟異常繁榮的北宋除外。而明朝在建立初期軍隊人數一度達到了316萬,這主要是由軍戶製造成的一種極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