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是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也是元代劇壇盛開的一朵奇葩。它與關漢卿《拜月亭》、白樸《牆頭馬上》、鄭光祖《倩女離魂》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為“元雜劇中的四大愛情劇”。作為劇本,它達到了元代戲曲的最高水平。
所以到了明代,賈仲明為鍾嗣成《錄鬼簿》一書補撰的曲家悼詞中,有一首憑弔王實甫的《凌波仙》:
這就是“《西廂記》天下奪魁”的由來。
(《錄鬼簿》捲上,圖為天一閣藏本書影)
《西廂記》憑什麼可以“天下奪魁”,或者說,為什麼會有卓越的文學史地位呢?
一、王實甫天才般地改編了“鶯鶯故事”
與文學史上世代累積的名著相似,《西廂記》的崔鶯鶯故事淵源有自。在它之前最有名的兩部同題材作品,一是元稹的唐傳奇《會真記》(又名《鶯鶯傳》),一是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
《會真記》講的是個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看小說。很難相信,能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麼浪漫的詩句的元稹,會有那樣的愛情觀。(不接受迴歸原始語境的辯駁)
董解元肯定對元稹那種寫法不滿意,於是改寫出一部描繪青年男女為爭取婚姻自由而與封建家長作鬥爭的諸宮調作品。以及,他那句經典的話:“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或許是覺得董解元對張生、崔鶯鶯的愛情歌頌得還不夠,王實甫筆下的張、崔不只是才子佳人,更是“有情”人的代表。在情的催動下,男女終會勇敢衝破禮教的樊籠。《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曲詞道:
“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王實甫這裡被髮揚光大了。如果說董解元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爭取的是形式上的婚姻,王實甫則更強調了婚姻的愛情基礎。甚至於,王實甫將私定終身的青年也視作有情人。這是對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的大膽挑戰。王實甫的天才改編,使流傳幾百年的鶯鶯故事煥發了新顏。
當然,除了題旨方面,王實甫也作了體制的創新,將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慣例,拓展為五本二十一折的長篇鉅製,突破了一人主唱的通例,獨樹一幟。
二、《西廂記》有著出色的戲劇矛盾和衝突設定
《西廂記》寫了兩條線索。
一是老夫人與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矛盾(封建勢力與反禮教者)。二是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戲劇衝突。
兩條線索是互動著發展的。
鶯鶯和張生在佛殿偶遇、陷入愛河,是第二條線索的開端;兩人之間關係的迅猛發展,引起了老夫人的不滿,於是,第一條線索出現。兩條線索的交叉中,紅娘最開始是“離合機”,阻攔鶯鶯與張生的接觸;後來變成了“緩和劑”,充當了二人的“撮合山”。
孫飛虎事件是戲劇衝突的催化劑。老夫人的退兵承諾,使得張生看到了兩種衝突緩和的可能性。然而老夫人單方面的毀約,則使眼看就要緩和的衝突一下子推向高潮。
衝突之後是暫時的延宕,而這種延宕卻產生了新的懸念。紅娘的態度轉變,使得崔、張關係的升溫成為了可能。由此,全劇的矛盾衝突轉移到了崔、張與紅娘三人之間。“賴簡”“酬簡”等幾折裡,三人之間的性格衝突展現得淋漓盡致。
正當“情”的發展開始順利時,另一條衝突線索不失時機地登場了——“拷紅”。老夫人發現了鶯鶯的相思狀態,氣急敗壞的審問紅娘,於是另一個高潮出現了。紅娘以四兩撥千斤的辦法消解了老夫人的千鈞之勢,暴露了封建力量外強中乾的本質。
拷紅失敗的老夫人,進行了第二次“變相賴婚”。她要求張生考取功名。而當張生衣錦還鄉時,曾與鶯鶯有過婚約的鄭恆又跳出來了,於是老夫人又一次賴婚。不過這次,鶯鶯和張生據理力爭,又藉助白馬將軍的支援,與老夫人劍拔弩張、正面衝突,終於把全劇的衝突推上最高潮。
王實甫的戲劇衝突設定,環環相扣,起伏開闔,扣人心絃,引人入勝。衝突是尖銳激烈的,卻又充滿了樂觀的意味。《西廂記》與一般的悲切纏綿的愛情戲不同的是,它的調子是輕鬆明快的,在笑聲中得到精神愉悅,在衝突中感知人物性格。
三、高超的人物塑造手法和語言藝術
《西廂記》裡的鶯鶯、張生和紅娘,與《會真記》《諸宮調》裡的同名人物,形象塑造迥異。
鶯鶯是一個赤誠追求愛情、大膽反抗禮制的女性形象,戲劇呈現的她的性格,熱情而又冷靜,聰明而又狡獪。
張生是一個“志誠種”,風流瀟灑,卻也痴迷冒失。“張生跳牆”作為文學史中膾炙人口的經典情節,是刻畫其性格的最精彩的關目。
紅娘則是個機智倔強的形象。“拷紅”一段描寫,是她的最精彩關目。
如果想感受王實甫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要去讀全劇,跟著故事節奏和衝突變化走一遭。
《西廂記》的語言,歷代被人稱道。
王驥德在校注時說:
徐復祚讚賞道:
誠然。《西廂記》的語言既重視文采,也著力本色,既擅長白描,也兼有點染,使人讀來滿口生香。
也正因如此,《西廂記》被譽為詩劇。
四、《西廂記》的影響也是槓槓的
《西廂記》這麼一部傳世瑰寶,也曾被禁燬過。乾隆皇帝就把它看作“穢惡之書”和“淫詞”。
但更多的是後人的膜拜與模仿。它的語言和情節,在後人那裡得到了再生。
元代稍後的《東牆記》、《倩女離魂》,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孟稱舜的《嬌紅記》,乃至曹雪芹的《紅樓夢》,都繼承了《西廂》的思想主旨和藝術手法,汲取了它的藝術營養,從而開出新天地。
《西廂記》是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也是元代劇壇盛開的一朵奇葩。它與關漢卿《拜月亭》、白樸《牆頭馬上》、鄭光祖《倩女離魂》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為“元雜劇中的四大愛情劇”。作為劇本,它達到了元代戲曲的最高水平。
所以到了明代,賈仲明為鍾嗣成《錄鬼簿》一書補撰的曲家悼詞中,有一首憑弔王實甫的《凌波仙》:
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飈飈,排劍戟。翠紅卿,雄糾糾,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這就是“《西廂記》天下奪魁”的由來。
(《錄鬼簿》捲上,圖為天一閣藏本書影)
《西廂記》憑什麼可以“天下奪魁”,或者說,為什麼會有卓越的文學史地位呢?
一、王實甫天才般地改編了“鶯鶯故事”
與文學史上世代累積的名著相似,《西廂記》的崔鶯鶯故事淵源有自。在它之前最有名的兩部同題材作品,一是元稹的唐傳奇《會真記》(又名《鶯鶯傳》),一是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
《會真記》講的是個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看小說。很難相信,能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麼浪漫的詩句的元稹,會有那樣的愛情觀。(不接受迴歸原始語境的辯駁)
董解元肯定對元稹那種寫法不滿意,於是改寫出一部描繪青年男女為爭取婚姻自由而與封建家長作鬥爭的諸宮調作品。以及,他那句經典的話:“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或許是覺得董解元對張生、崔鶯鶯的愛情歌頌得還不夠,王實甫筆下的張、崔不只是才子佳人,更是“有情”人的代表。在情的催動下,男女終會勇敢衝破禮教的樊籠。《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曲詞道:
永志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王實甫這裡被髮揚光大了。如果說董解元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爭取的是形式上的婚姻,王實甫則更強調了婚姻的愛情基礎。甚至於,王實甫將私定終身的青年也視作有情人。這是對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的大膽挑戰。王實甫的天才改編,使流傳幾百年的鶯鶯故事煥發了新顏。
當然,除了題旨方面,王實甫也作了體制的創新,將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慣例,拓展為五本二十一折的長篇鉅製,突破了一人主唱的通例,獨樹一幟。
二、《西廂記》有著出色的戲劇矛盾和衝突設定
《西廂記》寫了兩條線索。
一是老夫人與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矛盾(封建勢力與反禮教者)。二是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戲劇衝突。
兩條線索是互動著發展的。
鶯鶯和張生在佛殿偶遇、陷入愛河,是第二條線索的開端;兩人之間關係的迅猛發展,引起了老夫人的不滿,於是,第一條線索出現。兩條線索的交叉中,紅娘最開始是“離合機”,阻攔鶯鶯與張生的接觸;後來變成了“緩和劑”,充當了二人的“撮合山”。
孫飛虎事件是戲劇衝突的催化劑。老夫人的退兵承諾,使得張生看到了兩種衝突緩和的可能性。然而老夫人單方面的毀約,則使眼看就要緩和的衝突一下子推向高潮。
衝突之後是暫時的延宕,而這種延宕卻產生了新的懸念。紅娘的態度轉變,使得崔、張關係的升溫成為了可能。由此,全劇的矛盾衝突轉移到了崔、張與紅娘三人之間。“賴簡”“酬簡”等幾折裡,三人之間的性格衝突展現得淋漓盡致。
正當“情”的發展開始順利時,另一條衝突線索不失時機地登場了——“拷紅”。老夫人發現了鶯鶯的相思狀態,氣急敗壞的審問紅娘,於是另一個高潮出現了。紅娘以四兩撥千斤的辦法消解了老夫人的千鈞之勢,暴露了封建力量外強中乾的本質。
拷紅失敗的老夫人,進行了第二次“變相賴婚”。她要求張生考取功名。而當張生衣錦還鄉時,曾與鶯鶯有過婚約的鄭恆又跳出來了,於是老夫人又一次賴婚。不過這次,鶯鶯和張生據理力爭,又藉助白馬將軍的支援,與老夫人劍拔弩張、正面衝突,終於把全劇的衝突推上最高潮。
王實甫的戲劇衝突設定,環環相扣,起伏開闔,扣人心絃,引人入勝。衝突是尖銳激烈的,卻又充滿了樂觀的意味。《西廂記》與一般的悲切纏綿的愛情戲不同的是,它的調子是輕鬆明快的,在笑聲中得到精神愉悅,在衝突中感知人物性格。
三、高超的人物塑造手法和語言藝術
《西廂記》裡的鶯鶯、張生和紅娘,與《會真記》《諸宮調》裡的同名人物,形象塑造迥異。
鶯鶯是一個赤誠追求愛情、大膽反抗禮制的女性形象,戲劇呈現的她的性格,熱情而又冷靜,聰明而又狡獪。
張生是一個“志誠種”,風流瀟灑,卻也痴迷冒失。“張生跳牆”作為文學史中膾炙人口的經典情節,是刻畫其性格的最精彩的關目。
紅娘則是個機智倔強的形象。“拷紅”一段描寫,是她的最精彩關目。
如果想感受王實甫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要去讀全劇,跟著故事節奏和衝突變化走一遭。
《西廂記》的語言,歷代被人稱道。
王驥德在校注時說:
今無來者,後掩來哲,雖擅千古絕調。徐復祚讚賞道:
自自當行,言言本色,可謂南北之冠。誠然。《西廂記》的語言既重視文采,也著力本色,既擅長白描,也兼有點染,使人讀來滿口生香。
也正因如此,《西廂記》被譽為詩劇。
四、《西廂記》的影響也是槓槓的
《西廂記》這麼一部傳世瑰寶,也曾被禁燬過。乾隆皇帝就把它看作“穢惡之書”和“淫詞”。
但更多的是後人的膜拜與模仿。它的語言和情節,在後人那裡得到了再生。
元代稍後的《東牆記》、《倩女離魂》,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孟稱舜的《嬌紅記》,乃至曹雪芹的《紅樓夢》,都繼承了《西廂》的思想主旨和藝術手法,汲取了它的藝術營養,從而開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