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曲江家學

    千字文從一開始就是皇家用於習字的啟蒙文字,不僅是讀物這麼簡單,它通常還要跟字帖一起搭配使用。

    《千字文》的產生,現在資料都查得到,是梁武帝從府庫中的王羲之字帖中選了一千多個字,然後讓周興嗣寫成文。

    這裡就根據以上這三個人來說說千字文為何重要。

    首先,王羲之,號稱“書聖”。所謂聖,基本上等於是正統的象徵的意思,比如杜甫稱詩聖,並不簡單地說他詩寫最好,而是意味著寫格律詩以師法杜甫為正統;關羽號武聖,不是說他武功最好,而是他的忠義代表一種武人的正統精神。王羲之作為書法正統道統的地位,在梁武帝時期已經基本上是確定無疑的了,乃至於後來的歐陽詢、虞世南都是沿著這一道統發展而來的,這個就不細說了。從一開始,千字文就有以學寫王羲之的字為正統的書法正統啟蒙意義在了。而後,幾乎每一個書香門第世家大族,都會留下屬於自己家族風格的千字文法帖,供自己家族的子弟學字。比如歐陽詢、趙孟頫、文徵明等。

    其次,說說梁武帝,雖然這個皇帝以崇佛著稱,但其實梁朝的文化是十分鼎盛的,可以說是整個南北朝時期的頂峰。無論是其太子蕭統的昭明文選,還是庾信徐子陵這樣連李白都折服的詩人,都是出自梁武帝統治時期。梁武帝對文化教育的推崇和建設的高度是很被低估的,而他選擇從王羲之的字帖中出這樣一個千字文來作為當時皇家教育子弟的文字,無意也是這一文化成就的豐碑之一。

    再來說說周興嗣。這一篇千字文的文章氣韻實在是不得了,引經據典,囊括各種趣味知識,沒有僵硬的道德說教,還講究平仄押韻,不僅容易誦讀,本身還是很美的文字。一千多個字還都不一樣,這可謂是千古一文。一千多年來依舊無人能出其右。

    最後要說說古人學千字文的方法,並不僅僅是把文章背下來這麼簡單,還要一個字一個字掰開了揉碎了地學,從字的本源、六體、演繹、延伸、用法等角度學,這個過程叫“訓詁”,古代的“小學”實際上就是“訓詁”,最後還得練習相應的書法帖。

    今天我們把這個過程省略掉了,所以導致我們哪怕上到大學中文系,對於文字的那種熟悉感和合一感仍然是不夠的。

    回答完畢,

    一點個人愚見,權作拋磚引玉~

  • 2 # 小辣椒65001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關於這部書,傳載之異甚多。李綽《尚書故實》載:“千字文,梁周興嗣編次,而有王右軍書者,人皆不曉其始。乃梁武教諸王書,令殷鐵石於大王書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髮皆白。總的來說,還是史家記載較為可信。姚思廉(公元557-637年)《梁書》載雲:“高祖以三橋舊宅為光宅寺,敕興嗣與陸倕各制寺碑,及成俱奏,高祖用興嗣所制者。自是《銅表銘》、《柵塘碣》、《北伐檄》、《次韻王羲之書千字》,並使興嗣為文。” 這裡的《次韻王羲之書千字》,便是《千字文》的前身。姚氏撰《梁書》,多參考其父姚察(公元533-606年)舊稿。史載姚察年十二歲便能屬文,十三歲即經太子蕭綱引於宣猷堂聽講論難,此時距周興嗣(公元469-537年)逝世僅二十年,且其父僧垣為梁武帝禮遇甚厚,所載當有可靠來源。那麼,這裡所說的《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究竟是誰寫的呢?啟功先生曾寫過兩篇文章專門探討有關《千字文》的情況,大致意見是此文當為梁武帝下令撰寫而成,後用王羲之寫過的字集摹一卷。武帝勅撰此文的用途如何,史書並未仔細說明,然而據《尚書故實》或韋絢(公元801-866年)《劉賓客嘉話錄》的記載,當為梁武帝蕭衍(公元464-549年)為諸子所編的識字課本,可見史評為“儒雅”且“篤好文章”的武帝確有識見,他深悉和諧整飭且富於韻律的詩歌形式對童蒙開化的重要意義,便令周興嗣“韻之”,從而使這一識字課本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的類四言長詩面貌產生,並在中國文化中放射出極大的能量。

  • 3 # 高山碼字

    《千字文》在古代被視為最理想的兒童啟蒙讀物,而且現在也很受重視,我想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字不重複可以識字

    《千字文》共125句,每句8個字,剛好1000個字,每個字都不重複。古時候不像現在一樣有音像、聲音等電子讀物,教孩子識字是唯一的選擇,古時候沒有國家出資的學校,都是家族性質的私塾,能夠上學的都是比較好的家庭,一個家族會請一個有知識的先生教孩子啟蒙。

    一邊是很多孩子沒有讀書的機會,另一邊是有機會讀書的孩子讀私塾,蒙童假如能夠都把這麼多字都認識了,那是很了不起的。

    二是平仄押韻培養韻律

    認真讀過《千字文》的人都知道,四字短句詠讀起來是平仄押韻,朗朗上口,大聲吟哦的話,會很享受朗讀帶來的韻律美感。

    假如小朋友從小能夠熟記或背誦,不管能否理解文中的意思,說起話來也會口出成章,韻律十足,為以後寫作詩詞歌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做到張口就來,對仗押韻了。

    三是搞懂弄通掌握知識

    儘管《千字文》只有一千字,但是內容卻涉及面很廣,有天文自然、上古傳說、德行修養、終極追求、人倫關係、爵位途徑、都城殊榮、賢士功績、謀略名將、華夏畫卷、治國條件、中庸之道、官場智慧、自然規律、日常習慣和把握人生等十五個方面。

    假如小朋友不僅識得了這麼多字,又能夠讀通背誦,甚至都內容都掌握得一清二楚,那以後就會有很大的前途,堪稱神童了,哪有家長不讓孩子讀這本啟蒙讀物的呢?

    前期,我對《千字文》有一個研讀,共有十九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閱。

  • 4 # 會講故事的涵塵

    《千字文》是國學經典,雖然現在我們談及國學,總覺得有時學起來太過於機械,單是背誦,刻板抽象,毫無生趣。但就《千字文》來說,其構思妙極,音韻諧美,上通之天文,下涵之地理,知識豐贍,又文采斐然,不可不讀,不可不思,也不可不會。

    編輯搜圖

    《千字文》整篇,從天地玄黃開始,焉哉乎也結。短短千字,訴古人之宇宙觀,世界觀,遍談神話歷史,尋山川河流,講生活百態,探治國安邦。

    其智慧之一在於,談人生處世,其道理通俗易懂,卻又極其深刻。如“知過能改,得能莫忘”,到今日我們告誡人,也莫過於此。知道自己有過錯,要改正,找到適合自己的事,不要輕易放棄。道理極簡,幾人能做到?

    而談之:“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不要談論別人短處,也不要憑著自己的長處不思進取。做人誠實,度量要大。這些話過時與否,顯然沒關係。字字珠璣,發人深思,告誡幼兒,何其幸哉。

    此類所舉,枚不勝數。不單單是人生智慧,也有最本質的善惡觀,最基礎的生活知識。且閱讀是沒有什麼障礙的,簡單卻富含智慧。

    編輯搜圖

    如開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古人呈一脈之思想,以天地開篇。天青色,地黃色,宇宙始於混沌時期。而日出月落,月盈月虧,星辰列於天空中。 此篇即是古人之宇宙觀,世界觀。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呂律調陽。這一段時間,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是幾千年來在這片黃土地上不斷演繹的歷史和現實。而積累數年的閏餘終成一閏年,用之六律六呂調之陰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談完時節,馬上點明雲氣上升成了雨水,夜裡露水凝結成霜。而金沙江裡多黃金,崑崙山裡玉石藏。既有生活常識,又覆蓋中國地理知識。不可謂不妙絕。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實 ,菜重芥姜。巨闕寶劍夜光珠,果之珍品李和奈,菜裡最重要芥和姜。坨子是沙果。從地理知識,到寶劍明珠,果珍蔬菜,可謂之百科。

    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海水河水鹹淡之分,魚游水中,鳥飛天上。龍師即為伏羲氏,火帝乃為神龍氏。少昊用鳥命百官,三皇之一是人皇。從地理,生物知識,追溯中國古代歷史及傳說。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倉頡造字,嫘祖製衣,堯舜禹禪讓。

    弔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商王成湯周武王姬發都安撫百姓,興伐大業。賢能君王,當做朝堂,與大臣探治國之道,便可功績昭彰。過渡於商周,並探討治國之道。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體恤百姓,八族來歸,普天之下方成一體。續談治國之道。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鳳凰竹林歌唱,小馬草地歡食,君主恩澤,遍及四方。

    編輯搜圖

    所舉甚長,諒無法包含整篇。箇中道理一讀便知,但知道不意味著會,會不意味著能做到。細讀之後要深思,深思之後要力行,如此謂之讀也行也。對兒童來說,須讀,對成人來說須知,對聖人來說,須行。

  • 5 # 手機用發青春煥

    因為千字文八個字組成一句,音韻諧合朗朗上口,一千個常用字沒有一字重複,也懸藝術處理的國學知識。而且內容廣泛,有關生活的,歷史的,自然的,有關倫理的,以及識字方面,起到易學易背作用。

    所以在古時時候,成了學童必學之書。對識字方面更是理想的教材,不僅僅對兒童有起蒙作用,對成年文人也有增益,傳至現在也起到重視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交杯(合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