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主家的傻土鱉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即我們所熟知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古代西方的文獻中,他一直是一個正面的英雄形象,但是在另一個語境中,也就是在被他擊敗的波斯文化中,他卻形象不佳:陰柔、陰險、喜怒無常。亞歷山大形象的塑造,是一個長期的文化創造過程,在上千年的歷史中,為什麼西方和東方對他的評價天差地別?我們先從與他的形象捆綁在一起的馬其頓大軍說起。

    馬其頓人究竟是什麼人?這個問題有點複雜,有人認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希臘人,而更接近色雷斯人,或者是一些受到希臘人影響的巴爾幹民族後裔。不過,馬其頓人至少在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時代受到了非常多的希臘影響。在希臘人的對手波斯人看來,馬其頓人是正兒八經的希臘人,還給他們起名“戴帽子的希臘人”。所以,波斯人並不喜歡一身“希臘”氣息的馬其頓人。

    儘管馬其頓人可以被認為是最不接近希臘的希臘人,但希羅多德最終給了馬其頓人一個希臘身份,把他們當做跟希臘同源的族群。從馬其頓人自己的身份認同來看,他們將自己認作希臘人,這就解釋了為何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都特別熱衷於征服“希臘”的敵人——波斯。

    腓力二世突然去世後,亞歷山大繼續實踐父親的計劃,他鞏固了自己的勢力,迅速平息了忒拜的叛亂,隨後在公元前334年揮師進入小亞細亞。他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勝了波斯軍隊,隨後兵鋒繼續東進,征服了愛奧尼亞沿岸的各城市,這其中也包括波斯人在這裡的戰略要地薩迪斯。在接下來的一年中,亞歷山大在伊蘇斯戰役(battle of Issus)擊敗了大流士三世本人,亞歷山大作為夥友騎兵(hetairoi)的領袖,親自參與了這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鬥。

    此後亞歷山大向南進軍,拿下了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城市,並征服了埃及,建立了亞歷山德里亞(Alexandria)。公元前331年,他再次向東進軍,在高加米拉(Gaugamela)擊潰波斯聯軍,大流士從戰場中逃走,之後,這位波斯君主死在了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Bessus)的手上。

    亞歷山大沒有停下腳步,他將征服之旅推進到了巴比倫、蘇薩,並最終來到了波斯波利斯。他在波斯波利斯舉行了數星期之久的盛大宴會後,於公元前330年將其付諸一炬。與人們過去猜測的原因不同,亞歷山大並不是在醉酒的狀態下魯莽地燒燬了這座波斯都市,其實這場破壞行為,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作秀,以波斯波利斯的毀滅向人們展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滅亡。

    透過波斯波利斯的毀滅,亞歷山大從此轉變了身份,他不再是一名仇恨波斯的希臘復仇者,而是一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繼任者。波斯人的巴比倫和蘇薩總督均得到留任,以此為標誌,馬其頓大軍開始有意的波斯化,亞歷山大還鼓勵馬其頓士兵在波斯娶妻生子,落地生根。

    為了起到表率作用,亞歷山大本人還娶了幾個波斯公主,包括大流士三世的女兒絲塔提婭(Statira)和一名波斯督辦的女兒羅珊娜(Roxana)。在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帝國因為繼承人的問題四分五裂,比起國土的分崩離析,亞歷山大理想的崩潰更加令人惋惜。

    亞歷山大有一項宏偉的計劃:讓希臘人的文化影響波斯,讓波斯人的文化影響希臘,在二者融合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個兼收幷蓄的文明。這個宏圖志向,在他的努力下實現了一部分,但終究隨著他的英年早逝而失敗。即便波斯被馬其頓軍官塞琉古(Seleucus)及其後裔統治了超過100年之久,塞琉古的國王們用更加波斯化而非希臘式的風格治國,可波斯最終還是不接受希臘人。

    亞歷山大及其繼承者並非伊朗歷史上最後的外來征服者,雖然這片土地上居住著一些曾經的希臘士兵,並且滲透進了一些希臘文化,但畢竟亞歷山大的統治太短,他的努力如過眼雲煙,希臘的影響終究浮於表面,並且很快就消散殆盡。填補波斯文化空白的,還是本土的瑣羅亞斯德教,這種堅韌的信仰堅持了下來,並且鞏固了地位。瑣羅亞斯德教似乎起到了一種提醒作用,讓波斯人始終銘記對希臘人和亞歷山大的敵視與反感。

    眾所周知,我們今天看到的有關亞歷山大的歷史記錄都是不完整的,這些資訊的作者主要使用的是二手材料,而且他們的立場也不夠中立,一定程度上對亞歷山大抱有敬畏態度。我們看到的關於亞歷山大的正面記錄幾乎都來自西方,而在波斯當地,亞歷山大的形象卻很差,堪稱腌臢不堪。

    在瑣羅亞斯德教的故事中,亞歷山大是一個非常負面的人物,這揭示出了歷史的另一面。在西方的史料中,很少有關於他建立或鞏固統治所採取的手段的記載,但是在瑣羅亞斯德教的記錄中,亞歷山大陰險,且心狠手辣,他不僅燒燬了波斯古經——代表瑣羅亞斯德教精神的《阿維斯塔》(也稱《阿維斯陀》),還殺死了許多瑣羅亞斯德教祭司和教師,很多聖火寺中的聖火都被他強制熄滅了。

    亞歷山大一方面想讓波斯希臘化,一方面努力讓希臘波斯化,他小心翼翼地尋找著平衡,對於這個計劃來說,第一步就是讓波斯人忘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瑣羅亞斯德教無疑是最大的阻礙,因為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階層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有權有勢的人,他們的宗教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基礎,所以他們很有可能是抵抗活動或叛亂的策源地,因此也成為了亞歷山大彈壓行動的目標。

    從燒燬波斯波利斯開始,一直到焚燬《阿維斯塔》,亞歷山大企圖從精神上磨滅波斯的文化印記,但這幾乎不可能,想磨平一塊石頭容易,想抹平人心中的溝壑難上加難。

    不論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伊朗人都不太可能像後來的西方歷史記錄中提示的那樣,虔誠恭順地同意亞歷山大的講和政策,接受他提倡的文明互融計劃。在後來的瑣羅亞斯德教文書中,亞歷山大是唯一一個和黑暗惡神阿里曼(Ahriman)共享“guzastag”頭銜的人類,此頭銜的意思是“受詛咒者”。這個名稱彷彿蓋棺定論的判詞:亞歷山大在波斯人精神層面的征服行動,徹底失敗了。

  • 2 # 湘男穀人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受希臘的影響非常大,希臘人給了馬其頓人一個希臘人身份,把他們當做跟希臘同源的族群。從馬其頓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來看。這就解釋了亞歷山大熱衷於征服希臘的敵人一波斯。

    亞歷山大繼位後踐行父親的計劃,鞏固了自己的勢力,迅速平息了忒拜的叛亂。在公元前334年移師進了小亞細亞,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勝了波斯軍隊,隨後東進征服了愛奧尼亞沿岸的各城市。在接下來的伊蘇斯戰役擊敗了大流士三世本人。

    此後亞歷山大揮師南進,拿下了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城市,並征服了埃及,建立了亞歷山德里亞。公元前331年再次東進在高加米拉去敗波斯聯軍,這位波斯君主死在亞歷山大手下。亞歷山大並沒有停下戰爭的腳步,他將征服之族推進到巴比倫,蘇薩.波斯波利斯。在波斯波利斯精心策劃了毀滅這座城市的破壞行為,焚燒了這座城市,以展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滅亡。

    透過對波斯波利斯的毀滅,亞歷山大從為希臘復仇者,轉變成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繼任者。用文化高度融合去同化波斯人,然後這項宏偉計劃因亞歷山大英年早逝而失敗告終。

    真正對波斯影響最深還是本土瑣羅亞斯德教,讓波斯人始終銘記對希臘人和亞歷山大的敵視與反感。

    在瑣羅亞斯德教的文化中,亞歷山大是個非常負面的人物,陰險,且心狠手辣,燒燬了波斯古經,還殺死許多瑣羅亞斯德教祭司和教師,還把聖火寺中的聖火被強制熄滅了。從古到今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書寫歷史的都是勝利者,把自已的陰暗一面輕描淡寫。把侵略描繪成正義的化身,人間救世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後期都會長妊娠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