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魯豫翁

    現又提出了在寫作詩篇上的”老幹部體”之說,是讚揚?是貶低?是覺得不合時宜?是想讓其消亡?讓人費解。本來中國幾幹來的發展,包括文學藝術在不同時代都不同的表現,諸子百家,各顯神通,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是個好事。同樣現代社會也是這樣,百家爭鳴,全面發展,更可以促進現代文化藝術的持續進步。

    隨著人口壽命的增長,老年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除政府安置好這些老年人過好晚年生活外,自己也在想法自我安排,總不能閒著吧,那就活動活動,娛樂娛樂,也是各顯神通。健體,養生,寫字,繪畫,跳舞唱歌,寫詩作斌,樣樣都有。目的就是一個,打發好晚年時光。這個群體大多是凡夫俗子,文化程度高低都有,文學修養水平也是幹差萬別,有不少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退休了找點樂趣,把過去沒時間發揮的知識,過去積"累的經驗,再拾起來,用文字,用筆墨,用文章詩篇表達一下,這是很好的消閒方式。誠然寫出的文篇水平有高有低,但不凡有文學水平很高的作品,很值得欣賞。有些可能嚴格來說不那麼成律,不那麼合韻,有點直白,有點口號式,政治術語調等,但也是一種表達方式。要把這些”譽”為老幹部體的話,是否也可看作是種表揚,是否也可以成為一個流派?我想別那苛刻,這些老年人能娛樂,能豐富退休生活就行了,也不需要用此養家餬口,也不需流傳千古,圖的只是個高興愉快。

    包容是社會的進步。題主提問者以後多提些相互促進的文章,少些代溝,少些對老年人的冷語和指責。老年人的健康是社會的福,是子女後代的福。

  • 2 # 神馳

    最初的老幹指的是紅色中國的創始人,他們中間有不少才華出眾的詩人,如毛澤東、陳毅、延安十大詩老等,他們創作了許多很好的詩詞,影響很大。

    革命需要文藝,於是許多幹部也跟著寫。他們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強烈的是非觀念,但因他們文學水平普遍較低,即使心中有著強烈的感情,寫出來的卻往住是空洞的政治口號和黨八股式的表現形式。不過這樣的寫法容易被大多數人理解和效仿,漸漸也形成了一種風格,一個流派。這就是所謂的老幹體。

    老幹體真正的大行於世,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由於毛主席詩詞的公開發表,點燃了許多人學寫詩詞的熱情。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毛澤東的胸襟和才華,他們寫的詩詞缺乏形象,不生動,只是些口號,措語又俗,沒有美感,根本算不上詩詞,只是徒有詩詞的外形,是典型的老幹體。

    表面上看去,每個作者都是在進行個人創作,但本質上這是一種集體創作。相同的政治理念,相似的寫作風格,使分散在全國各地的作者形成了一個心理群體,這實際上是集體主義對文學的異化,他的最高形式就是文革中令人啼笑皆非的“集體創作”。一個文學作品由一些粗識文墨的工農兵群眾共同創作,完全無視藝術規律,個性化被剔除後,剩下的就是政治化、模式化的蒼白和貧乏。

    老幹體的文學價值雖然很低,但是因為門檻很低,會寫老幹體的人很多,因此很有市場。在這個市場裡面,大家彼此欣賞,互相吹捧,離文學越來越遠。積重難返,也不好輕易指出,否則很可能招來圍攻。人家自得其樂也挺好,又不傷害誰,何必要指出人家的問題呢?

    但是真是想寫好詩詞的人,一定會努力抹掉自己老幹體的印記,讓詩歌真正迴歸文學,成為真情真性的表達,成為特殊感受與意境的再現,給自己帶來寫作的快感,也給別人帶來藝術的享受。

  • 3 # 平潭老兵曾7089889

    我認為,老幹體是當今中華詩詞繼絕傳薪的主力之一,值得發揚光大,推陳出新。近年來,詩壇頻頻出現的“老幹部體”和“學院派”的之爭,本人素以淡然一笑,沉默視之,偶爾發怒,懟其無知。其實,老幹體是蠻可愛的。有一點令人欣慰,據有人作過調查研究,全國凡是寫詩詞的老幹部,迄今尚未發現一個貪官。這是一個饒有趣味,尤令人深思的現象。是的,詩是人類精神的代表。據統計,世界最具智慧的10位文化偉人中,詩人就有6位之多(中國佔3位),其餘的是思想家和科學家。詩歌居於人類審美智慧的峰巔。詩詞淨化我們的心靈,開闊我們的胸襟,啟迪我們的思想,提攜我們不斷上升到真善美愛的天地,最終進入到無私忘我的境界!這種人,怎麼會惰落腐敗呢!老幹體的詩人們尤其如此,高風亮節,大氣磅礴,頌揚時代,鼓舞士氣,能量滿滿,推動社會!因此,我們要為“老幹體”正名,要為“老幹體”鼓氣,要為“老幹體”加油!今天,轉錄一首沁園春《為老幹體正名》,請你欣賞:

    江海揚波,大地飛旗,虎嘯燕叢。寫山河萬里,春秋百代;絃歌雅韻,鐵馬雄風。詩慕白仙,詞宗嶽武,字字行行攀險峰。群英也,況芳華依舊,歲月崢嶸。

    嗡嗡乳燕流鶯,有多少雜音妒正聲。鄙鴉煩雀噪,雞鳴犬吠;嫉香蒿艾,逐臭蚊蠅。風詠椒蘭,騷吟丹桂,溢彩流光靈氣生。難得矣,每與時俱進,擊鼓前行。

  • 4 # 蜀雲

    我就想問一下,出題人能夠分出現代詩詞的老幹部體,是以什么標準分的,想必你的年齡可能要比老幹部年輕一點,值得驕傲,但每個人的成長都有階段性,按你的分段來推理:少年時寫的作品應稱為幼稚體,長大年輕一點所創作的,就稱為青春體,三四十歲人寫的就稱為雄壯體,人老所作的作品也就被你稱為老人體了。每個人都要經歷各個階段,不可能長青不老,想必你是大文豪,能發明老幹體這個詞,是否應給你頒個創造發明獎。你批一下李白杜甫老年寫的詩詞應為什么體,你太有才了,居然發明老幹部體這個詞義。也不知你稱老幹部體是褒還是貶,老幹部必竟是少數,也屬於人民大眾之部分,不知你何用意單列老幹部為體,古往今來,也沒有人把詩人,作家等分成這體那體,你是首創,是無知無畏愚昧表現。各行各業人民群眾們從事的工作不同,認知也不同,所以創作的作品也不同,一位偉人曾經說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才是一個繁榮昌盛的社會國家表現,你的這樣體那樣體只是烏噪煩鬧,怪異嘶叫,不得不憤力博擊,還中國文化清新一席之地。

  • 5 # 翔山甲蟲

    “老幹部體”是一種貶義。專指不少並不會寫詩而胡亂寫劃的幹部所作的詩文。應當予以鼓勵,不然的話,讓一些幹部寫點字,總比打麻將進入風月場亂混強吧?!因此,要鼓勵為好。稱其是“老幹部體”基本等於是打油詩,有“種族歧視”之嫌!

  • 6 # 笑看男籃

    對老幹體詩我是這樣看的:

    一、還是應以鼓勵原則為主,少些貶低或挑剔。無論寫的水平高低,起碼說來一是高雅的愛好,總比玩麻將和喝酒好,二是為了寫詩,一定願意多看書,一定願意觀察事物,既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心智,還可以為孫子樹立起學習的榜樣,還可以使他們精神快樂,總之好處多多,三是他們為了做詩需要,一定會關心國家大事,一定會關心百姓冷暖。既然好處多多何不支援呢?

    二、多看其長處少看其短處,以寬容的心態看待老幹體詩。在我看來老幹體詩多以仿古體詩為主,要求其詩與古體詩一樣中規中矩,既要對仗又要符合韻律要求,那是難上加難,一是今人的文化底蘊與古人無法相比,可以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二是今人沒有受過像古人那樣對詩詞寫作的培養和訓練,古詩人那叫專業水平,寫老幹體詩的屬於自學自娛自樂,二者無法相提並論,三是文字或字意隨著歷史發展,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所以對有些字詞的運用,也不能像古人那樣運用自如了,聞一多曾形象地對做古詩詞給出了形象的比喻:做古詩詞就是戴著腳蹽跳舞。可見其難度之高也!所以應多多包容老幹體詩。

    三、要多為這部分人搭建展示平臺,以便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百花齊放!

  • 7 # 郭雄333

    愚以為,還是以寬容的態度對待"老幹部體”詩為好。

    "老幹部體"詩的概念其實很模糊。本來專指一些經歷過戰爭年代洗禮,但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幹部們寫的詩,人們對老幹部們是崇敬的,對他們寫的詩還是予以充分理解和認可的。現在卻被用來擴大到退休的老年人寫的詩,當然最好大小當過領導。

    問題並不在於是否具備老幹部的身份,而是在於落在紙上的這類詩一一其特徵是貌似格律詩,但又委實不符合格律要求的詩。更有甚者,有的則不管作者是老年人,還是中年人,把類似“老幹部體”的詩都歸入其內。

    非議“老幹部體”的緣由之一,是這種通常由老幹部或退休老人所寫的詩,不符合平仄格律要求,不符合對偶、韻律要求,是一種略高於打油詩而距格律詩甚遠的一種詩體。

    緣由之二是認為缺乏詩味,有一種政治貼牌的意味,重在詮釋標籤,注重形式而缺乏形象,甚至一些標語化口語化的文字也寫入詩中。

    這裡不是說標語化口語化的文字就一定不能入詩,而是由於沒有把握好平仄格律,加之缺少形象,便少了詩味,格律詩的特質便難以顯現,成了白話詩,成了打油詩。更為有趣的是作者崇尚格律詩,努力學習借鑑著格律詩,但僅僅學到了一些皮毛,沒能掌握格律詩的精髓。

    應該承認,打油詩也是詩。但顯然“老幹部體”的作者在主觀上是努力向格律詩靠攏,甚至是不屑與打油詩為伍的,但結果則是略微勝出一籌,實際還是殊途同歸,沒能跨入格律詩的殿堂。

    其實,“老幹部體"畢竟也算是詩,在生活中給它一席之地又有何妨,它也沒礙著別人什麼,也不可能強按著讀者的腦袋去硬求欣賞,讓它們去自娛自樂不就完了。

  • 8 # 梧桐樹邊羽

    前面有篇文章談到了如何看待老幹體,簡單來說呢就是希望老幹體能夠儘快消亡。

    這就有點尷尬了。

    那就在這個回答裡面講清楚,並舉例說明,同時說一下為什麼我對老幹體持希望儘快消亡的態度。

    “老幹體”是傳統詩詞創作發展過程中特定時期的特殊文化現象,這類詩詞套話連篇、毫無生氣,不僅地方小報有,一些專業詩詞刊物也有,網路詩詞也不乏正宗“老幹體”,儼然成為當今詩詞創作的一大流派。

    紅旗萬里舞東風, 祖國山河一片紅。

    革命人民齊努力, 建設四化立奇功。

    不懂古文,用白話文寫舊體詩

    其實我們今天談舊體詩創作,用新詞入詩不是什麼問題。問題在於詩詞有專門的“詩家語”,並非要強制使用,而是舊體詩本身的修辭特色,讓人感覺出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含蓄美。新詞可以入詩,可以構思,同樣可以打造出不同於現代詩的美。

    但是老幹體基本上就是現代詩的句子,然後四句長短一致就敢自稱絕句、律詩。

    話是沒錯。老幹體的問題在於他所關注的時事,他所歌頌的、讚揚的、批判的、諷刺的都是在指揮棒之下的內容,沒有自己的真誠的獨立思維。

    這個典型例子就是現代老幹體的鼻祖郭大才子,具體就不舉例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查。

    這當然是進步。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思想上要打破原有侷限,學會真正接受詩歌的文藝性。

    對文藝性的追求和文學素養的不匹配,產生了口號式詩歌,就是老幹體。

    一旦這些作者能夠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古詩詞並不適合喊口號,要麼他們就會選用現代詩或者其他文體來表達自己,要麼就會改變自己的思想,逐漸發現古詩詞的真正美妙之處,把自己打碎重來,真正進入古典詩詞的殿堂。

    到那個時候,老幹體就消亡了。

    這就是我期待的老幹體的消亡。

    並不是娛樂寫詩不行,也不是口號寫詩不行,古時候那麼多大官都寫歌功頌德的詩,也沒看見單獨形成一種帶貶義的詩體吧。

    關鍵是素養,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讓中國古典詩詞逐漸正本清源,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就自然消亡了。

  • 9 # 使用者51182697922李思

    中國詩歌領域出現的什麼“梨花體”“秀華體”“李少君體”“老幹體”之“詩歌怪胎”。是中國詩歌詩壇的不幸。而中國詩壇出現眾多對這種詩歌怪胎的宣揚,吹捧,追隨,模仿,更是中國詩壇的悲哀!也正是他們,無恥地剝去了詩歌美麗的外貌,痷割了詩歌的靈魂。“發展”“創造”成為他大行其道的理由。敗壞杏林風氣,劃地成牢,佔山為王,相互標榜,輸送利益,欺世盜名,無一而足。

    具有詩歌中國的美稱的中國。詩詞創作像一株長滿寄生樹的老梧桐,風雨飄搖,漏船急流,步履艱難。

    如今,網路的普及,自媒體平臺的暢通,才能夠讓我們看到中國詩歌創作的燦爛明天。眾多中國詩詞寫作的草根詩人,詞人,就像雨後春筍,繞過了大人物壟斷了幾十年的詩歌舞臺。遍地開花,欣欣向榮。這又不能不説是中國詩歌領域無幸中的大幸。

    然而,任何一個自媒體網路平臺,他們的設立之目的,又是逐利性的。而天下之悠悠草根詩人,又在特權面前表現的十分微弱。那些網路大V,“認證條款”“資格門檻”,總是如烏雲隨影,無時無刻不在草根寫手的頭頂。

    看來,中國詩歌要真正能夠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還是有一條相當長的路要走的。

    草根們,管她孃的。趁著網路“發表”的自由,我們自得其樂吧!

    不屑於專家名嘴的此規那律。放蕩自我,激情歌唱吧。

    讓你們的心聲,通過網路的電波,傳遍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 10 # 梅鶴讀書

    “老幹體”是現在傳統詩詞創作中的一個特殊文化現象。我認為“老幹體”有以下特點:

    1、與時事呼應

    “老幹體”多針對某一時節而作或針對某一事件而作。生活中出現了大事,為表現自己的情懷,要呼應一下,寫詩填詞也顯得風雅。這樣作品的創作起因,可能是母校校慶、可能是單位書畫展、可能是衛星上天、可能是煤改氣、可能是貿易戰、可能是參加某某比賽。

    2、句子像口號

    因為“老幹體”詩詞長與時事有關,所以寫出來的句子常常像喊口號,比如:揚帆破浪鴻圖展,再鑄輝煌曠世功。由於創作者本身文化素養、創作技巧等的缺失,使其不能發現周圍景物、感情的美,寫不出真景物真感情,結果就出現了這樣空洞無物的句子,免不了大話、假話、套話。

    3、外在形式不講究

    “老幹體”的外在形式不講究,格律不嚴謹,押韻多為新韻,甚至不完全押韻,很難找到傳統詩詞的音韻平仄之美。“老幹體”認為字數符合要求就詩,就是詞,還要表明五絕、七律等等,讓人貽笑大方。前幾年,某地作協還為一位所創作者舉辦活動,慶祝其詞集出版,稱讚他寫的是“新宋詞”,其實就是把格律拋棄了。看了這樣的新聞,我都不知說啥好。

    可喜的是,近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變,“老幹體”也在朝著格律嚴謹的方向發展。

    4、與創作者是否是老幹部無關

    雖然“老幹體”的出現與老幹部有關,但是判斷一首詩是否是老幹體卻不能以作者身份為依據。許多老幹部能創作出非常好的舊體詩詞,而有年輕人也熱衷於老幹體。我一直認為,現在的老幹體詩詞與作者本身年齡、職業等,沒有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高中老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