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遺郷墨客

    友好:我對元曲不甚瞭解,在電視劇李衛當官劇中,聽到幾首好曲,特別是十面埋伏等幾首。。。詞曲彈唱確實高雅!可惜我不會。。

    謝豪友相邀!!!

  • 2 # 石湖老土

    六十年代末,偷看禁書《西廂記》,其中“碧雲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正宮。端正好》)。覺得寫得很好,離愁別緒,令人有共鳴感。後讀了范仲淹的巜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限於篇幅,只錄上闕)從這兩部分對比,已見元曲與宋詞之高下。從藝術體裁上看,宋詞是講究平仄押韻的。而元曲好象平仄可混押:飛,醉,淚?(由於對元曲不感興趣,不知其格式,聽說有的可隨便添些:啊,喲等語氣助詞。

    或是本人學識少,只覺得萬千元曲中,只有一首馬致遠的巜天淨沙》,但若從押韻來講:鴉,家,馬,下,涯。也是平仄混押。就拿當時元朝名詞家薩都拉,清朝納蘭的隨便哪首詞也勝過元曲。就如現代歌詞如:巜橄欖樹》,《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不比元曲差。所以,元曲,現在應很少人寫,因為元朝全盛期都未出有名作品,漸至明,清,民國,共和國,更無好作品,漸至無人問津,而古體詩,格律詩詞,雖然經過十年浩劫,但由於其獨特的體裁藝術性。隨著文藝復興潮流,相信必然會有不少的好作品出現。

  • 3 # 梧桐樹邊羽

    說起元曲,我們自然想起“唐詩宋詞元曲”,其實元曲和唐詩宋詞的發展略有些不同。

    詩發展千年,在盛唐達到高峰,而詞大致發源於唐,幾百年後在宋朝達到巔峰。我們習慣性使用巔峰時期來形容這兩種文體。而元曲相對於詩詞來說,發展簡直就是一瞬間。

    元曲代表作,大家肯定馬上想起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要不就是《竇娥冤》。元曲其實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戲曲,《竇娥冤》,《漢宮秋》,《拜月亭》,《西廂記》……另外一類就是散曲:《天淨沙》,《節節高》,《醉花陰》……

    戲曲分為北曲南戲。北曲的大概形成於金時,發源於唐朝的“參軍戲”,就類似於現在的小品。後來成立班子搭臺,但是一大幫子人伴奏,一個人主唱。再到蒙古滅金,與南宋對峙了40多年,戲曲發展唱的角色增多,發展出各種特色來。因為都是講述前朝的故事,所以上臺的舞臺出入口,咱們現在寫的是“出將入相”,那時候寫的是“鬼門關”,一上臺,就不是人了,就是扮鬼了。現如今有些地方的關公戲,飾演關公的演員一勾臉兒,就不能說話了,你也不能和他說話,他已經不是人,是神了。這就是老習俗。

    北曲發展得快,內容包羅永珍,軍事、政治、社會、公案、家庭、愛情、婚姻,唱什麼的都有,南戲相對發展的晚一些,以愛情戲為主。北曲留下了700多本劇目,而南戲只有300來部。元朝滅了南宋之後,南北戲曲進行了大融合。

    宋詞發展高峰已過,走入末路,而沒有科舉,詩也無用,這種戲曲大興的背景,讓元初沒有用武之地的漢人文人投身於曲,進行了大量的創作。可是創作一部戲文需要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像關漢卿寫了一輩子的戲,也就六十多部,那平時偶爾的小情緒要如何抒發呢?就產生了散曲。散曲是單獨創作的,並不是從戲曲裡面取出一小節來的,但是散曲是遵從元曲的寫作方法的。

    我們看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會不會有疑惑,這難道不是詞麼?散曲和詞的不同在哪兒?

    首先,音樂不同。雖然詞的起源也是胡樂,但是曲是更新的金,蒙樂曲,在元朝不稱曲,他們自稱“樂府”或“新樂府”,不過對於今天咱們來說,是無法體會的,只能從詞牌名和曲牌名上去區分。然後,韻腳不同了。元朝時期北方話已經沒有了入聲,和如今的話大體相通。散曲的押韻比詩詞要寬鬆很多,比如平仄同押在詩詞裡面是大忌,而在曲裡面是可以的。另外就是當曲的句式比較長的時候,幾乎句句押韻,這就很像我們如今的流行歌曲的歌詞了。在創作中,曲也不像格律詩詞一樣字數嚴格限定,只要你覺得需要,自行增補字詞都是可以的。

    總的來說,元曲的創作是更加寬鬆,更加接地氣了。

    元曲的特色也簡單說下:第一個,白話,要讓所有人都能聽懂對不?意思淺白,詩詞講究意在言外,曲呢,則是意外言也外,你含含蓄蓄的,老百姓聽不懂,哪裡會有賞錢?不但要淺白,最好還帶點葷腥,就像二人轉。第二個,講故事,也就是說重敘述。戲文嘛,沒有跌宕起伏誰看呢?第三個,潑辣。痛痛快快罵街,啥也不管不顧。

    元朝漢人文人沒有上位的機會,心裡鬱悶得很,自然愛在曲文裡發洩,但是高層遊牧民族沒文化啊,你讓他們聽,搞複雜了他們聽不懂,政治隱喻他根本就不敏感,而且他們並不計較文人的文字千秋。人家馬背上得天下,根本沒把文人放在眼裡,認為是末技,儒生的地位和娼妓,乞丐差不多。他自然懶得和你計較,客觀上造成了元時期的文化氛圍相當寬鬆,產生了一大批針砭社會時弊,反映底層生活的好作品。就好像《竇娥冤》這種戲,後來的哪個時代敢寫?

    舉一段大家都學過的關漢卿的《不服老》的做例子:

    【尾】: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那,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就是這個味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泰國做試管嬰兒費用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