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壺老酒一袋煙

    先說一句題外話,歷史上的武松是不存在的,可能是施耐庵老先生根據某個原型充填塑造出來的小說人物形象,而武大郎是真實存在的,他是明朝清河縣人,名叫武植,出身貧寒喜歡讀書,後來在清河縣當過縣令。

    但在水滸傳中,我認為他們就是親兄弟,從書中可以看出武大郎對武松十分的關愛,而武松也非常敬重哥哥,這點從武松拒絕潘金蓮誘惑就可以看出,至於哥倆身高相貌外在體態差別那麼大,可能是施耐庵老先生根據小說需要而設計出來的,要不然潘金蓮如何出軌?武大郎如何被害?另外以身高相貌來判斷是不是親兄弟,這點並不科學,也沒有令人信服的道理。就是在現在的現實生活中,親兄弟也有長相身高相差很多的,而且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隨時都有,並不少見。

    所以在水滸傳中,武大郎和武二郎就是親兄弟,若不是親兄弟,哪有他們之間的那麼情深意重,這點不用懷疑。

  • 2 # 文史八卦

    據《水滸傳》記載:武松是清河縣人氏,他有一個哥哥叫武大郎。從小父母雙亡,由兄長武大郎撫養長大。這武松兄弟雖是一母所生,但武松身長八尺,儀表堂堂,渾身上下有百斤力氣。武大郎卻身長不到五尺,面目猙獰,短矮可笑,諢名“三寸丁枯樹皮”。

    由此可知,在小說中提到武松和武大郎是親兄弟,而我們要對身高懸殊進行對比的話,就需要對《水滸傳》的成書進行了解。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型別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

    全書透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夥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

    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的《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徵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裡,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但戰鬥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後三年多。

    宋代說書技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採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

    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裡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並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但龔開的贊並未說故事內容。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於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

    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投降朝廷鎮壓方臘起義止,順序和後世的《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系統連貫的整體。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

    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係。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彙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這部優秀的古典名著《水滸傳》。《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

    《水滸傳》的成書是建立在前代說書和元雜劇的基礎上,武松的故事在施耐庵創作《水滸傳》之前已有。而武大郎在宋代無名氏的《大宋宣和遺事》以及元朝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都有武松身影出現的地方並沒有出現。因此,武大郎是《水滸傳》中虛構人物、並無人物原型。武大郎的存在主要是文學上的意義,凸顯武松的高大威武及武藝高強,也為武松後期的聚義奠定基礎,是戲曲華、臉譜化的人物,無法從基因學上進行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鈴木雨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