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北老崔
-
2 # 使用者遵化楊哥
我只是闡述我自己的看法,不喜勿噴!吳三桂直到最後才稱帝,我個人認為,恰恰證明了吳只想偏安一隅,並不想造反!偏安一隅是為了安全著想,因為自古以來幾乎任何一個朝廷都有天下太平屠殺功臣的習慣,周培公鰲拜就是典型!離開自己的軍隊你就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吳三桂就不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即使自己當初造反已經奪得江南半壁江山,也並沒有乘勝追擊,反倒想跟清政府談判劃江而治,愚蠢的給康熙留得了喘息時間!有野心當皇帝的人會這樣做嗎?具體後來的稱帝,個人認為無非破罐子破摔而已,或許想透過稱帝激勵自己的將士做最後搏殺吧!
-
3 # 仁勇校尉
很簡單,因為吳三桂起兵反清之初是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死前幾個月稱帝純粹是死前過把皇帝癮,並不是成熟的政治決定。
吳三桂本人客觀來說並沒有反清之心,稱得上滿清的最忠實走狗。
吳三桂為了給滿清表忠心,親手用弓弦勒死了南明永曆皇帝。即使不談道德,單純從個人利益考慮的話,吳三桂這麼做也是極其愚蠢的行為。
如果吳三桂有野心的話,親手殺永曆皇帝是很大程度失去了以後打著明朝旗號反清的政治號召力。單純從吳三桂個人利益考慮,放永曆皇帝一馬,維持一定規模的反清力量養寇自重才是最符合吳三桂個人利益的做法。即
使沒有政治野心,弒君在封建時代也是一件有極大道德壓力的事情,會獲得最惡劣的名聲。清朝統治者同樣也要維護忠君的政治正確。
吳三桂做漢奸做的暈了頭,已經達到了為滿清主子考慮不顧己身的地步。
不過滿清統治集團可沒有體諒吳三桂這無恥漢奸的想法。康熙皇帝掌權後,立馬來了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逼反了吳三桂。
吳三桂要起兵反清,最佳的政治選擇當然還是打著明朝旗號,雖然他本人殺明朝皇帝很大程度失去了號召力。畢竟願意反清的人其實很多,願意擁戴吳三桂做皇帝的就很有限了。打明朝旗號總比自己稱帝有號召力的多。
吳三桂起兵之初,自稱當年山海關降清只是代表明朝和滿清達成協議,借兵平李自成,不料滿清背信棄義鳩佔鵲巢。後來田皇親和一位太監帶著崇禎遺詔和朱三太子投奔吳三桂,吳三桂自此臥薪嚐膽三十年日夜不忘復興大明。吳三桂起兵時,拉出這位朱三太子擁立為帝。
這位朱三太子大機率是吳三桂隨便找的人,並非真實的崇禎兒子。不過對於招牌來說,真假也不重要。
康熙皇帝撤藩搞卸磨殺驢,並沒有周密的準備,也讓很多掌握一定兵權的漢奸們寒心。吳三桂起兵之初,一度形勢大好。但吳三桂其實沒有造反野心也缺乏政治準備,其它人起兵也只是反清不是擁戴吳三桂,相互之間配合很差,給了滿清各個擊破的機會。
到吳三桂死前幾個月,吳軍雖然在戰場上依舊佔據一定優勢,但消滅滿清一統天下的希望看起來已經不大。
吳三桂大概是覺得自己快要死了,辛辛苦苦造反一場,臨死前總要過把皇帝癮。在死前幾個月,匆忙稱帝。
吳三桂的稱帝是個昏招,完全不利於反清勢力的團結,不是一個理性決策。
回覆列表
清朝康熙皇帝為了統一政令,減少朝廷財政支出進行削藩,最重要一點三藩對皇權威脅極大。
面對削藩,藩王為了自己利益也好,為了自保也罷,最後爆發了三藩之亂。可是有一件事讓我們感到很奇怪,為什麼吳三桂等到最後一年才稱帝呢?
如果吳三桂開始就稱帝就是自取滅亡面對康熙的削藩,吳三桂打著興明討虜的口號正式與清朝大軍較量,古之有言,師出有名,名正言順,起兵都要有一個理由,所以吳三桂選擇了興明討虜的名義起兵,其實跟反清復明差不多。
吳三桂當年雖然降清,在漢人眼中成了賣國賊,俗話說沒有永遠的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吳三桂打出興明討虜的口號起兵,漢人心中面對清朝和賣國賊之間選擇,我想大部分還是選擇跟賣國賊去反抗清朝吧。
畢竟吳三桂沒有選擇稱帝而去反清,吳三桂依然把自己當作明朝舊臣,當時潛伏在民間的反清勢力或許會以吳三桂為翹板,把清朝趕出去以後,擁護明朝皇帝后人稱帝。而吳三桂想著藉助反清勢力幫助自己共同抵抗並討伐清朝,從而獲得更大的勝算。
倘若吳三桂在起兵之初就稱帝,無異於自取滅亡,首先反清勢力不會幫助吳三桂,甚至還要幫助清朝去消滅吳三桂。在反清勢力眼中,吳三桂稱帝的舉動比滿清入關更加可恨。
吳三桂為何最後一年才稱帝三藩之亂最後一年,清軍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興兵多年的吳三桂,則深感兵力、物力上的不足。並且,在康熙皇帝的分化瓦解和招降下,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
此時吳三桂做了一個讓很多人不解的事情,面對如此弱勢局面卻悍然稱帝,顯然稱帝之舉已經違背了興明討虜的口號。
吳三桂之所以這麼做,無非三種原因,處於局勢、完成多年的夙願和賭性。
吳三桂在明朝末年其實已經有奪取天下之心,當時只不過中計,才讓清朝趁勢而起並奪取了天下。
吳三桂在最後一年知道自己離被消滅的時間越來越短,在有生之年稱帝,以完成多年來的夙願,算是死也無憾了。
局勢和賭性可以在一起解釋,吳三桂最後一年稱帝雖然違背了當初起兵的口號,但是稱帝之後相對於康熙來說,兩個人都屬於帝王。
稱帝之後,吳三桂可以用皇帝的名義去封賞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將,去抵抗康熙的分化瓦解和招降,可以更好凝聚手下。
還有一點就是賭,賭當時潛伏各地的反清勢力與吳三桂會合,共同抵抗清朝,吳三桂賭那些反清勢力,面對天下兩個政權之時,幫他吳三桂還是幫清朝,或者選擇中立。
歷史的結果告訴我們,吳三桂稱帝最後依然是兵敗如山倒,並沒有扭轉不利的局面。
最後,吳三桂在衡陽病逝,吳三桂之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